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桑拿天”来袭!趁“热”收下这份大暑养生指南

湖南医聊
分享权威、有趣、实用、及时的健康科普资讯。
收藏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时期。古人言:“大暑,乃炎热之极也。”此时,骄阳似火,暑气蒸腾,地气上涌,雨水丰沛,形成中医所说的“暑湿夹杂”的独特气候环境。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朱伟主任提醒大家,大暑正是中医养生调理的关键窗口期,能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大暑养生四部曲:清、化、养、防

应对大暑的“烤”验,中医养生重在清暑热、化湿浊、养津气、防过度

1.饮食:清补化湿,甘淡为要

**清热解暑生津:**多吃当季瓜果蔬菜,如丝瓜、苦瓜、黄瓜、冬瓜(利水消肿)、西瓜(天然白虎汤,清暑热生津液,但脾胃虚寒者勿贪多)、绿豆(煮汤或粥)、荷叶(煮水代茶饮)。

**健脾祛湿:**薏苡仁(炒薏米性更平和)、赤小豆、白扁豆、山药、莲子、芡实。可煮粥(如绿豆薏米粥、山药莲子粥)或煲汤(如冬瓜薏米排骨汤)。

**醒脾开胃:**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汤)、山楂、柠檬、醋,能生津止渴、促进食欲、帮助消化。

**忌口:**减少油腻、辛辣、烧烤、甜腻糕点(助湿生热);严格限制冰冷食物饮料(冰镇啤酒、冰激凌、冰水),这些会瞬间遏制脾胃阳气,损伤脾阳,导致湿浊内生,加重腹胀、腹泻。

2.起居:顺应天时,动静有度

**避暑防湿:**避免在烈日当空(尤其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户外活动。保持居室通风干燥,必要时使用除湿机。避免久居空调房,尤其不要让冷风直吹身体(颈背、腹部、膝盖),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建议26℃以上)。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睡眠,有条件者坚持午睡(30分钟左右),有助于养心阴、敛阳气。

**温和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微微汗出即可,达到“动汗贵如金”的效果,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温水或淡盐水),切忌立即冲凉水澡。

3.情志:静心养气,戒躁戒怒

酷热易扰心神,导致心烦意乱、急躁易怒。中医认为“心静自然凉”,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冥想、阅读等方式调摄心神,保持情绪平稳。

避免情绪剧烈波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夏季应“使志无怒”,让情志如花开般舒畅。

穴位保健:中医特色疗法来助力

**1.三伏贴(天灸):大暑正值“三伏”关键期。**在特定穴位贴敷辛温发散药物,借助自然界旺盛阳气,温通经络,驱逐内伏寒邪。适用于冬季易发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哮喘、慢支、鼻炎、关节炎、胃寒、怕冷、痛经等)。注意:需至正规医院辨证贴敷。

**2.艾灸:**温和灸足三里(健脾胃、补气血)、关元/气海(培补元气)、神阙(温阳散寒、健脾和胃)。尤其适合体质虚寒、怕冷、易腹泻人群。注意防烫伤,阴虚火旺者慎用。

**3.拔罐:**在背部膀胱经或特定穴位拔罐,有助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缓解疲劳。对暑湿困阻导致的肌肉酸痛、沉重感效果佳。

4.穴位按摩:可自行按摩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宁心安神和胃止呕。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健运脾胃、扶正培元。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疏风解表、清热止痛。

阴陵泉穴(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健脾化湿、通利三焦。

风池穴(颈后枕骨下两侧凹陷):疏风清热、醒脑开窍。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力度适中,有酸胀感,每穴按揉3~5分钟。

注意事项:

**1.个体化养生:**体质不同,养生侧重不同。阳虚怕冷者,祛湿同时要顾护阳气,慎食过凉;阴虚内热者,清暑同时注重滋阴。可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三伏贴、艾灸等治疗。

**2.及时就医:**若出现严重中暑症状(高热、意识不清、抽搐等)或原有慢性病急性加重,务必立即就医!

专家提醒

针灸推拿科朱伟主任提醒:大暑是酷热的顶点,也蕴含着阳气充盈的生机。善用中医智慧,不仅可防病于未然,更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实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闭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针灸推拿科 王子怡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评论
高金路
太师级
已阅读
2025-07-23
高金路
太师级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科学养生,身体健康。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