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3D视觉+AI如何终结制造业“人工质检”?港科大团队综述三大技术路径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手机外壳的微小划痕、飞机零件的细微变形,这些用肉眼难辨的瑕疵,却可能成为产品质量的“定时炸弹”。传统制造业中,90%的表面质检依赖人工,不仅效率低(每人每天最多检测500件),还因视觉疲劳导致30%的漏检率。如今,随着3D扫描技术的普及,每秒百万点的高精度点云数据(由海量3D坐标点组成的物体表面模型)为AI质检提供了“火眼金睛”。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团队在《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发表综述,系统梳理了3D视觉异常检测的三大技术路径,为制造业质检自动化提供“全景地图”。

从“平面照片”到“立体模型”:3D点云如何颠覆质检?

“2D图像就像拍身份证照,3D点云则是给物体做CT扫描。”研究团队解释,传统2D图像检测易受光照、角度影响,比如金属表面反光可能掩盖划痕;而3D点云能捕捉毫米级的深度信息,像手机玻璃的凹陷、涡轮叶片的裂纹,都能通过点坐标差异精准定位。2023年发布的MVTec-3D AD数据集显示,在10类工业零件检测中,3D方法的误检率比2D图像降低47%。

但3D点云也带来新挑战:数据像“散乱的乐高积木”,不像图像有整齐的像素网格,AI难以直接“读懂”;异常样本稀缺,比如汽车零件的次品率可能低于0.1%,标注成本极高;瑕疵形态千变万化,同一类划痕的长度、深度可能差10倍,让AI“难以捉摸”。

三大AI“质检员”上岗:各有神通应对复杂场景

1. 监督学习:“老师傅带徒弟”式精准识别

如果工厂有足够多标注好的瑕疵样本(如1000个划痕、500个凹陷),监督学习就能大显身手。这类方法像“老师傅带徒弟”,让AI从正反样本中学习特征。比如PointNet网络,能把无序的点云数据“翻译”成AI能理解的特征向量,就像把散乱的乐高按形状分类。在涡轮叶片检测中,基于PointNet++的模型准确率达0.882,远超人工的0.75。

但它的短板也很明显:依赖“题海战术”,若样本不足(如定制化零件只有10个正常样本),AI就会“学艺不精”。

2. 无监督学习:“只看正品也能抓坏蛋”

针对样本稀缺问题,无监督学习另辟蹊径——只需正常样本就能训练。比如“记忆银行”方法,先把大量正常产品的点云特征存入“数据库”,检测时一旦发现新零件的特征与“数据库”差异过大,就判定为异常。论文中提到的3D-ST方法,在MVTec-3D AD数据集上的AUPRO指标(衡量异常定位精度)达0.833,接近监督学习水平。

更巧妙的是“知识蒸馏”技术:用一个“老师模型”(预训练的3D特征提取器)教“学生模型”模仿正常样本的特征。当学生“学偏”(输出与老师差异大),就说明遇到了异常。这种方法已在汽车门板检测中实现98.5%的召回率(不漏检)。

3. 无训练方法:“看一眼图纸就开工”

对小批量定制产品(如航天零件仅生产5件),无训练方法堪称“救星”。它不需要任何样本训练,直接拿单个正品当“模板”,通过比对点云与CAD图纸的差异找瑕疵。比如用ICP算法(迭代最近点)让扫描点云与设计图纸“对齐”,偏差超过阈值的就是缺陷。在3D打印零件检测中,这种方法的准确率达0.999,连0.1毫米的变形都能捕捉。

未来工厂:AI质检如何更“聪明”?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3D视觉检测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边界模糊(异常与正常区域的过渡带难界定)、实时性不足(复杂点云处理需秒级响应)。研究团队指出,多模态融合(如3D点云+红外热成像)和大语言模型辅助(用工艺文档指导AI识别瑕疵)将是突破口。

目前,MVTec-3D AD等公开数据集已包含10类工业零件的3D点云数据,为算法研发提供“练兵场”。随着国产3D扫描仪价格降至万元级,AI质检正从高端汽车、航空领域向电子、模具等行业普及。或许不久后,当你拿起新手机时,它光滑的背板已通过AI的“3D火眼金睛”检验。

评论
包庆华
太傅级
阅读学习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