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子散射“看穿”甲醇分子运动:铜沸石催化效率差异之谜获解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当甲烷在催化剂中“变身”甲醇时,微小的分子运动竟决定着能源转化效率的成败?近日,英国哈维尔科学与创新园区、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利用准弹性中子散射(QENS)技术首次观测到:甲醇分子在三种铜负载沸石中的扩散速度差异达2.5倍,且随温度呈现反常波动。这一发现为破解甲烷直接制甲醇(MTM)催化效率低下的难题提供了“分子级导航图”。

能源转化的“分子堵车”难题

作为塑料、燃料的基础原料,甲醇的全球年产量超1亿吨。传统生产需将甲烷(天然气主要成分)先转化为合成气,再经多步反应制得,流程复杂如“绕远路送货”。科学家一直试图“抄近道”:让甲烷在铜沸石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氧化为甲醇,就像“把煤炭直接炼成汽油”。

铜沸石的微孔结构如同“分子迷宫”,铜离子则是“反应站点”。但现实困境是:甲烷转化为甲醇后,产物分子常被困在“迷宫”中,反而被过度氧化成无用的二氧化碳,导致MTM转化率长期低于1%。“甲醇分子的扩散速度,就像迷宫出口的通行效率,直接决定催化反应的‘吞吐量’。”研究团队解释。

中子散射“超级显微镜”:捕捉皮秒级分子舞蹈

为看清分子运动,团队启用了QENS这一“纳米级高速摄像机”。中子对氢原子(甲醇分子含4个氢原子)的散射灵敏度极高,能记录万亿分之一秒内的分子位移。实验选取三种常见铜沸石(MOR、SSZ-13、ZSM-5),在27℃至102℃区间追踪甲醇动态。

结果显示,甲醇分子并非“匀速跑”,而是“跳格子”——在某个位点振动约50-90皮秒(1皮秒=万亿分之一秒)后,突然“跳跃”到相邻位点,如同“课间操时的原地跳动与突然换队”。这种“跳跃扩散”的速度差异显著:SSZ-13中最快(2.59×10⁻¹⁰ m²·s⁻¹),ZSM-5次之,MOR最慢(1.04×10⁻¹⁰ m²·s⁻¹)。

“沸石的‘户型’决定通行效率。”团队分析,SSZ-13的硅铝比最高(12),酸性位点少,铜离子分布稀疏,如同“宽敞的单车道”;而MOR酸性位点密集,甲醇分子易被氢键“粘住”,好比“挤满人的狭窄走廊”。

温度升高,分子反而“减速”?反常现象藏玄机

实验中一个反常识发现引发关注:通常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速,但SSZ-13中的甲醇在52℃时扩散系数反而从2.6×10⁻¹⁰ m²·s⁻¹降至2.2×10⁻¹⁰ m²·s⁻¹,像“高速路上突然减速”。

结合非弹性中子散射(INS)技术,团队揭开谜底:温度升高时,部分甲醇在酸性位点形成甲氧基(-OCH₃),如同“路面施工障碍物”;同时铜离子周围的甲醇分子易“抱团”形成簇,增加运动阻力。这两种效应叠加,导致分子运动“时快时慢”,呈现非阿伦尼乌斯行为。

定制“分子高速路”:提升甲醇产能新路径

“调控扩散速度,可通过‘装修’沸石实现。”研究指出,未来可通过调整硅铝比减少酸性位点,或优化铜离子分布避免分子“扎堆”,让甲醇分子“跑”得更顺畅。例如,若将SSZ-13的铜含量从3.53%适当降低,可能进一步提升扩散效率。

这项研究不仅为MTM催化剂设计提供依据,更展示了中子散射技术在揭示微观动态中的独特价值。正如论文通讯作者Ian Silverwood所言:“看清分子的‘舞姿’,才能教会它们跳得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