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超360亿吨CO₂排放加剧气候危机,将其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是减碳新路径。但传统铁基催化剂如同“挑食的厨师”,总把CO₂加氢反应引向生成甲烷(CH₄),既浪费碳资源又降低燃料价值。近日,天津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调控铁(Fe)和锰(Mn)原子的“邻里距离”,让催化剂“改邪归正”——CO₂转化率提升30%,甲烷选择性降低50%,为高效CO₂资源化提供新范式。
传统催化剂的“致命挑食”
CO₂加氢反应就像“搭积木”:CO₂和H₂在催化剂表面“搭”出碳链,最终形成汽油、烯烃等长链分子。铁基催化剂因成本低、活性高,是工业界的“潜力选手”,但它有个致命缺点——表面“氢多碳少”,H₂吸附能力强而CO₂吸附弱,导致反应更易生成最简单的甲烷(CH₄)。数据显示,纯铁催化剂的甲烷选择性高达50.7%,而有用的长链烃(C5+)仅占6.7%,如同“种果树只结小酸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常添加锰(Mn)作为“调节剂”。但锰的作用一直像“谜”:有时促进长链生成,有时反而抑制反应。天津大学团队发现,关键可能藏在Fe和Mn原子的“距离”里——就像两个人合作,离得太远“喊不应”,离得近了才能“默契配合”。
给Fe和Mn“搬新家”:三种距离实验
团队设计了三组“邻居实验”,制备出Fe-Mn距离不同的催化剂:
- FeMn-stf组:Fe和Mn原子“住对门”,距离小于1纳米(相当于原子肩并肩),通过尖晶石结构“锁死”位置;
- FeMn-imp组:Fe和Mn“住同小区不同楼”,距离1-20纳米,通过共浸渍分散在载体上;
- FeMn-mix组:Fe和Mn“住不同小区”,距离超50纳米,只是物理混合。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观察发现,距离最近的FeMn-stf组出现“电子搬家”——Mn的电子向Fe转移,让Fe表面电子密度增加,就像“给Fe穿上导电外套”。这种电子转移促进了Fe的碳化(生成Fe₅C₂活性相),而碳化是长链烃生成的关键“开关”。
距离越近,“胃口”越好
催化性能测试揭开了距离的“魔力”:
- CO₂转化率:FeMn-stf(最近距离)达35.2%,比FeMn-mix(最远距离)的27.2%提升30%;
- 甲烷选择性:FeMn-stf仅19.8%,远低于FeMn-mix的39.8%,相当于“把浪费的碳资源抢回来”;
- 长链烃(C5+)占比:FeMn-stf高达51.3%,是FeMn-mix(30.9%)的1.6倍,意味着更多汽油、柴油等“高价值产品”。
为什么距离近了效率高?原位红外光谱给出答案:FeMn-stf表面能生成大量“甲酸盐中间体(HCOO*)”——这是CO₂加氢的“黄金跳板”,能高效转化为长链分子。而距离远的FeMn-mix几乎检测不到这种中间体,反应就像“少了关键零件的流水线”,只能生成简单产物。
从实验室到工厂:还需“缩小距离”
这项研究首次证实,Fe-Mn双金属催化剂的“邻近效应”(即原子距离小于1纳米时协同作用最强)是提升CO₂加氢性能的关键。目前团队已通过尖晶石结构实现原子级分散,下一步计划将催化剂负载到工业常用的分子筛上,解决“距离控制”的规模化难题。
“就像调收音机找频道,只有Fe和Mn的‘频率’对上了,才能收到高效转化的‘信号’。”团队表示,这种原子级距离调控策略,未来或可推广到其他双金属催化体系,为CO₂制燃料、塑料等技术提供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