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去年冬天跟小区里的老王聊起穿越剧,这退休工程师拍着大腿说:“要是我带着本百科全书回明朝,保管十年内让他们用上电灯电话!”旁边摆摊修鞋的老李撇撇嘴:“你连打铁的风箱都未必能凑齐,还电灯?”俩人争得面红耳赤,倒让我想起个实在问题:就算真把现代知识打包带回古代,咱们能造出那些习以为常的玩意儿吗?
先拿“用电”说事儿:造节电池都难如上青天
就说最简单的手电筒,里头那节5号电池,在明朝能造出来不?百科全书里写着“锌锰电池原理”,可真要动手,第一步就卡壳——找锌。明朝倒是有锌矿,但那会儿的提炼技术最多弄出含锌30%的合金,纯粹的锌块得用蒸馏法提纯,这需要能加热到907℃的炉子(锌的沸点)。古代铁匠铺的木炭火最多到800℃,差着一大截,你总不能跟铁匠说“再烧热点”吧?
好不容易弄到锌片,还得找二氧化锰当正极材料。这东西在自然界藏在软锰矿里,可怎么提纯?需要浓盐酸加热反应,明朝连盐酸都没有——制取盐酸得电解食盐水,可你这不还没造出电来吗?死循环了。退一万步说,就算凑齐了原料,电池里的电解液是氯化铵糊,古代的“盐”大多是粗盐,含着各种杂质,导电性差得远,顶多让小电珠闪一下,撑不过三分钟。
有人说,咱不造电池,直接搞发电机总行吧?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写得明明白白:线圈切割磁感线就生电。可线圈得用铜丝,明朝的铜含铅量高,电阻大得离谱,而且没有拉丝机,想把铜弄成头发丝那么细的线,只能靠人工一点点砸,一百个工匠忙一个月,未必能凑够一个小型发电机的用量。磁铁更麻烦,天然磁石磁力弱,得用电磁铁增强,可电磁铁又需要电——又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就算哪天运气好,真造出一台能发电的机器,怎么用?没有变压器,电压忽高忽低;没有绝缘材料(古代的丝绸、纸张都不绝缘),电线一接就短路;想给皇宫安个灯泡?那得先铺电线吧,挖沟埋线得征调民夫,官府问你“这铁线埋地下能打粮食吗”,你怎么解释?最后大概率被当成妖术给查封了。
再说说“吃穿用”:改进点农具都难
或许有人觉得,搞高科技太难,那改良点基础工具总行吧?比如把曲辕犁改得更高效,或者教农民用化肥增产。可真操作起来,照样处处碰壁。
就说化肥,最简单的氮肥是氨水,用氮气和氢气合成,这需要高温高压的反应釜,古代的铁锅根本扛不住压力。退而求其次,用草木灰和粪便堆肥?这招古人早就会了,你说“这样肥力不够”,可怎么解释“氮磷钾”?跟老农说“植物生长需要氮元素”,他只会问你“氮是啥东西,能当饭吃不”。你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人家凭啥信你?
想改进织布机? Jacquard织布机(提花机)需要打孔卡片控制花纹,可古代没有标准化的纸张(厚度不均),更没有精密的打孔工具,打出的孔大小不一,机器根本没法用。就算造出一台样品,想批量生产?每个零件都得手工打造,没有车床、铣床,连两个完全一样的齿轮都做不出来,坏了都没法修。
最现实的是,古代社会的核心需求是“填饱肚子”。全国90%的人都是农民,一辈子没出过县城,你跟他们说“机器能织布”“化肥能增产”,他们第一反应是“那我儿子闺女岂不是要失业”?万历年间,苏州纺织工人曾把织布机砸了,就因为担心机器抢了饭碗——几百年前的人,对“技术进步”的恐惧,比你想象的深得多。
社会这道坎:比造机器更难
前年看《大明风华》,有个情节是主角给朱棣讲“地球是圆的”,差点被砍头。这不是编的,古代社会对“新知识”的容忍度极低,你的想法越超前,越可能被当成异端。
就说计时工具,你想造个钟表代替日晷,可古代的时间制度是“十二时辰”,跟24小时制完全对不上。更麻烦的是,钦天监(管天文历法的部门)会视你为威胁——他们靠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维持皇权的“天命”合法性,你弄个不需要看星星就能报时的玩意儿,不是挑战他们的权威吗?很可能被扣上“妖言惑众”的帽子。
再说说钱的事儿。搞任何发明都需要钱,可古代没有银行贷款,想筹钱只能找富商或官府。你跟盐商说“投我一万两,十年后能造出不用马拉的车”,他宁愿把钱囤起来买地——土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你的“汽车”在他眼里就是个笑话。找官府?得先打通关节,给知府、巡抚送礼,等把关系理顺了,可能几年时间都过去了,当初的热情早就磨没了。
更关键的是“协作”。现代工厂里,一个工人只负责拧螺丝,可古代是“师徒制”,铁匠既要会打铁,又要会修炉子,啥都得懂,但啥都不精。你想搞流水线生产?得先打破传承了几百年的行会规矩,木匠行会、铁匠行会绝不会允许外人“抢生意”。明朝晚期,景德镇的瓷窑工人为了阻止新技术,甚至会组织械斗,你一个外来者,能斗得过他们?
最多能做到啥?或许只是“改良”
说到底,技术进步是踩着前人的肩膀一点点爬上来的。就像盖楼,得先有地基(基础科学),再砌墙(应用技术),最后才是装修(高端产品)。古代社会连“地基”都没打,想直接盖“摩天大楼”,根本不现实。
那穿越者真的一无是处?也不是。或许能改良一下水车,让灌溉效率提高20%;或许能改进冶铁的鼓风装置,让铁的质量好一点;或者教大家用石灰消毒,减少瘟疫传播——这些“小改进”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只需要把古代已有的技术优化一下,反而可能落地。
去年看了篇论文,说康熙年间,南怀仁给清廷造过蒸汽船模型,可因为没有实用价值,最后成了皇宫里的摆设。这说明,就算有技术,没有对应的社会需求和配套体系,也只能是个“玩具”。
所以啊,别被穿越剧骗了。就算你带着全套理工科知识回到古代,最多也就是个“有点小聪明的工匠”,想造出手机、汽车,让社会一步跨入现代化?没戏。毕竟,人类花了三百年才从蒸汽机走到智能手机,这三百年里,无数人试错、无数次失败、无数项配套技术慢慢成熟,才攒出了今天的现代化——这背后的复杂和艰辛,远不是一个人、一本书能搞定的。
说到底,现代化不是“造几台机器”那么简单,它是观念、制度、技术、教育无数方面交织的结果。少了哪一块,都成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