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佛山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自7月8日监测发现首例输入引起的病例以来,截至7月23日,佛山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45例,均为轻症病例,已有2018例痊愈。基孔肯雅热原本是热带地区的“常客”,如今却在我们身边敲响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熟悉的陌生病”。
一、“弯腰行走”的病毒: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一词源于非洲Kimakonde语,意为“弯腰行走”,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痛被迫弯腰的姿态。这种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是典型的蚊媒传染病,主要“帮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两种蚊子在我国南方地区十分常见,尤其是广东的气候环境,更是它们繁衍的“理想家园”。
病毒的传播链条并不复杂:蚊子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经过2-10天的“外潜伏期”,就会成为移动的“病毒发射器”,再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随之侵入人体。与其他蚊子不同,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偏爱白天活动,尤其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最为活跃,这意味着人们在清晨锻炼、傍晚散步时,都可能成为它们的目标。
感染后,病毒会在人体内潜伏1-12天(多数为3-7天)。发病时,患者会突然高烧至39℃以上,伴随寒战、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部分人会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最具特征性的是关节剧痛,尤其手腕、脚踝等小关节会出现游走性疼痛,按压腕关节时的剧烈反应甚至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虽然多数患者为轻症,但新生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脑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二、广东疫情警示:热带病为何“找上门”?
此次佛山疫情并非我国首次出现基孔肯雅热。2010年云南曾报告输入病例,2013年上海、广州等地也有散发病例记录,但此次规模引发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与广东的地理气候和人口流动密切相关。
从环境来看,广东夏季高温多雨,户外积水容器、绿化带积水、空调托盘等都是伊蚊孳生的“温床”。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佛山部分区域蚊密度监测值超过安全阈值3倍以上,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从人口流动看,广东作为外贸大省,与东南亚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往来频繁,病毒输入风险较高,而一旦本地蚊子叮咬输入病例,就可能引发本土传播。
更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都是伊蚊传播的疾病,它们的传播条件相似,防控措施也可相互借鉴。此次疫情提醒我们: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的发展,热带传染病已不再受地理边界限制,做好常态化防控才是关键。
三、无特效药时代:防控核心在“防蚊”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上市疫苗,防控的核心在于切断蚊子传播链。结合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需从环境治理、个人防护和疫情监测三方面发力。
环境整治:清除蚊子“产房”
伊蚊幼虫离不开积水,清除孳生地是灭蚊的根本。家庭层面,要每周清理花盆托盘、水生植物容器、饮水机托盘等积水,换水时务必刷洗容器内壁;闲置的瓶罐、轮胎要倒置或销毁,避免积水;储水桶、水缸需加盖密封,或投放灭蚊幼缓释剂。社区层面,物业应定期清理绿化带落叶积水、填平洼地,疏通下水道,垃圾及时清运,减少蚊虫滋生空间。
个人防护:不给蚊子“可乘之机”
居家时,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傍晚前后开启蚊香或电蚊液;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在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尤其避免在清晨和傍晚去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区。如果从疫情地区返回,出现高烧、关节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避免病毒扩散。
社会联动:织密防控网络
疾控部门需加强蚊密度监测,在疫情区域开展成蚊消杀;医疗机构要提高诊断能力,及时报告病例;社区应做好宣传,组织居民参与清积水行动。只有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四、从警示到行动:别让“小事”酿成大患
佛山疫情中,多数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已痊愈,这说明基孔肯雅热并非不可战胜。但它的出现,更像一记警钟:热带病离我们并不遥远,防控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普通人而言,预防基孔肯雅热的过程,也是预防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过程。随手清理积水、出门做好防护,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守护健康的关键。正如公共卫生专家所言:“对付蚊媒传染病,最好的疫苗是意识,最有效的药物是行动。”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员流动加速的今天,我们或许会遇到更多“不期而遇”的传染病。但只要每个人都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就能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让热带病真正远离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