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态系统如同一首宏大而精妙的交响曲,在这曲自然之歌中,鸟类以其灵动的身姿、多彩的羽衣和悦耳的啼鸣,成为了最为引人注目的音符之一。科普守护绿色家园。泉州市科协携手泉州市观鸟学会开设“鸟瞰科学”专题科普栏目,不定期发布鸟类科普知识,择优展播学生征文及绘画作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教育,关注鸟类保护与研究,共同维护生态平衡。这里有精心绘制的鸟类绘画,以艺术的笔触勾勒出它们的美丽轮廓;有高清逼真的鸟类图片,展现它们在林间飞翔、觅食、嬉戏的瞬间,诠释生命的活力与灵动。让我们走进充满奇妙与惊喜的鸟类世界,探索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
赤颈鸭 摄影作者:杨思盾
征文鉴赏 ·《于苍穹更深之处翱翔**》******
2023年洛江区征文、绘画大赛
作者:林思佳
泉州洛江外国语学校 高二(16)班
/ 指导老师 戴永红**/**
我家住在洛阳桥边上,所以,观察白鹭不知不觉已成了日常。漫步在洛阳桥上,晨风吹拂着我的脸颊,一股凉意涌上心头。周围皆是奔腾的洛阳江水和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微风吹来,江水碧波荡漾。忽然几个白点映入眼帘,就像绿树中盛开了白色的花朵。小花们怎么在动?定睛一看,哦!原来是群调皮的白鹭。“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看完余光中爷爷的这篇文章,我合上了书页,而那些文字却依然在脑海盘旋。我带着对洛阳桥的好奇和憧憬,伴着早已映染天边浅绛的夕阳,和家人一同彳亍在洛阳桥畔,品味着洛阳桥的自然和美好。来到了树梢上,你看,树梢上飘荡着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好像小船一样在风中飘荡,还有树底下那漂亮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在阳光下绽放得十分美丽,随风飘舞。远处,小虫子们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追逐,真是好玩极了。索尔仁尼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万物有灵,生灵有情。亦如飞鸟是天空的精灵,从破壳而出到蹒跚学步,从起舞鸣唱到振翅高飞,它与万物朝夕相处,演绎着生生不息的自然之景。若是人为蓄意破坏,必遭无妄之灾,方有允其翱翔于苍穹更深之处,可享青山依旧,绿水荏苒。
曾几何时,我在“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的叹息中听它倾诉乡愁;在“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更替中听它寄寓夙愿;在“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的遗憾中听它传递执念。古往今来,鸟儿成为多少文人墨客麾下一声声雨夜的啁啾,一次次报讯的春来,一场场失魂的梦境。我于鸟,早在时空缝隙之中,诞下难以言喻的情愫。
曾几何时,我与只能隔着屏幕遥望的囚鸟共情着来自不法者的摧残——以“赏鸟”之名行“害鸟”之实,因一己之私伤害它脆弱的生命,亦是损毁自然之语。贼其翼者,可曾想过“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期盼?它的生命只这般一瞥吗?跨越空间的意念所指,我仿佛窥见那万里之外不甘沉沦的眼眸。是鸟也,本应享温柔之风,沐浴温暖之日光。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在通往黎明的迁徙季,可扑动翅膀跨越山海,聆听晚秋枫叶坠落的沙沙声,与自由为伴,而绝非囚于无边牢笼之中。陨生灵者,必将承受源于自然的风暴。而我所能之事,就是将飞鸟鸣啾,传至后世。
曾几何时,我终登荣幸之至,以观候鸟迁徙之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在时空编织的经纬里,候鸟如约蹁跹入画。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过雪原,它们用振动的翅膀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再也没有任何事物可阻挡它们的脚步。只此一刻,我便如醍醐灌顶般悟到自然之境--宇宙浩瀚,自然可畏,生命可敬。
人本根植于自然。我从自然中走来,与自然血脉相连。无论是在山抹微云的丘林,天连衰草的旷野,亦或浪花破碎的沙岸,自然之语总传递着来自生命深处的连结。若欲享飞鸟鸣啾,流水潺潺,青山安逸,嘉木茂盛,便要永怀敬畏之心,创共融之境;让自由的羽翼,于苍穹更深处翱翔。
绘画作品 .**《拥抱大自然》**2023年洛江区征文、绘画大赛
作者:杜诗云****泉州市马甲中学 初一(4)班
科普延展 .*****赤颈鸭*雁形目鸭科**
雄鸟头和颈呈棕红色,额至头顶有一条乳黄色纵带,形成独特的 “皇冠” 图案。背和两胁为灰白色,布满暗褐色波状细纹,翼镜呈鲜艳的翠绿色,前后缘衬以绒黑色宽边,飞行时与白色翅上覆羽形成强烈对比。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绒黑色,喙蓝灰色,脚铅蓝色。雌鸟上体大都为黑褐色,翼镜暗灰褐色,上胸棕色,其余下体白色。头部和颈部有淡棕色细纹,喙和脚颜色较雄鸟略浅。幼鸟类似雌鸟,但腹部具斑驳褐色斑点,翼镜颜色较暗。
栖息于淡水湿地,包括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湾、沼泽等各类水域,尤其偏好水生植物丰富的开阔水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包括西伯利亚、北欧、东欧以及中国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中东、印度、东南亚。在我国南方,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越冬候鸟。
赤颈鸭在泉州主要分布于泉州湾各县市区滩涂、山腰盐场、惠安沿海和围头湾等湿地水域及沿海滩涂,常作为冬候鸟在迁徙季节出现。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它们常成群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觅食,主要取食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如眼子菜、藻类等。此外,它们也会到岸上或农田觅食青草、杂草种子和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