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26日,青岛四方机厂(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我国首台蒸汽机车,机车重92.07吨,车长22.6米,构造速度80公里/小时。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动车、高铁,我国的铁路交通飞速发展,机车工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落后到赶超的跨越,直至今天全面领先世界潮流,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代电力机车韶山SS1型
中国铁路工业崭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只有4000多台蒸汽机车,型号多达198种,分别由8个国家的30多个工厂生产。就蒸汽机车型号的数量而言,旧中国绝对位居“世界火车之最”。那时的中国铁路曾被讥讽为“万国蒸汽机车博览会”。
蒸汽机车,顾名思义以蒸汽为动力,它巧妙地运用了英国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技术,通过用煤烧水,使水变成蒸汽,从而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蒸汽机车的外观和功用和如今的各种火车相差甚远。它是世界上第一代的火车。
为了能够拥有我国自行研制的最先进的蒸汽机车,加大中国铁路的运输能力,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决定由青岛四方机厂承担研制新型蒸汽机车的任务。
面对新的挑战,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四方机厂人迎难而上,踏上创造奇迹的征程。首先要解决的是图纸问题。当时工厂技术力量不足,工程技术人员仅有百余人,过去修车用的图纸也零碎不全。在铁道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四方机厂工程技术人员日夜苦战,攻坚克难,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终于设计出了“解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的完整图纸,从设计效果图来看,该型机车功率大、速度快,而且降低了单位功率的蒸汽消耗量和金属消耗量,为新机车生产奠定了基础。
“解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
月牙板是机车牵引的重要部件之一,表面硬度要求非常高,起初造出的月牙板总是被磨坏,而其渗碳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机车能否研制成功。为了研制这个部件,厂里特意成立了“月牙板表面渗碳处理”技术组,工人们开动脑筋、费尽心思,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制造出来,但仍无法解决渗碳处理问题。当时,工厂没有热处理设备,也没有完备的化验室,化学药品缺乏,相关技术知识更是不足。为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丁学文白天跑到化工商店去询问化学药品的含碳情况,晚上恶补化学知识,并买来原料反复改进试制……技术组在缺乏渗碳处理技术知识情况下,克服化验设备不足、缺少化学药品等诸多困难,最终成功地制造出了达到当时国际同类型产品先进水平的机车月牙板。
1952年7月26日,国产第一台蒸汽机车在四方机车工厂完成组装并试运行,定名为解放型“八一号”,构造速度达到80km/h。从此以后,“八一号”机车几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穿越了整个中国国土,奔驰于各个角落。1992年5月30日,在淮南机务段光荣“退役”,结束了辉煌的职业生涯。“八一号”机车如同一位忠诚的使命者,见证了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它背负着运载重任,承担着连接国家各地的重要任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不仅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征服了险峻的山地和广袤的平原,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交通英雄。
我国第一代铁路内燃机车下线
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蒸汽机车逐渐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以及高速列车所取代。虽然“八一号”机车在其职业生涯的尽头告别了舞台,但它留下的回忆和对历史的见证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毋庸置疑,“八一号”机车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和蒸汽机车相比,内燃机车具有耐用、经济、效率高等特点。内燃机车以内燃机作为原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的机车。根据机车上内燃机的种类,在我国铁路上采用的内燃机绝大多数是柴油机。
1958年9月,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建设型直流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组装完毕,9月9日正式下线,机车的3万多个配件全部是中国制造。
这台内燃机车用电气传动,机车采用的柴油机装车功率441千瓦,机车自重60吨,牵引能力为600匹马力,每小时最高车速为85公里,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自行制造内燃机车的历史。
我国第一代机车女司机
1996年6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诞生,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有望从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迈进,为当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打下了基础。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上海铁道微信公众号、《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