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迎来高温天气,如何在高温下守住身体“清凉”?中西医均有各自的独门“凉”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焦娜为大家提供了一份“外防与内调”的防暑指南。
“西医的策略清晰直接,借助科技手段,筑起抵御热浪的堡垒。”她说,空调与风扇是室内避暑的“定海神针”。空调设定在26℃左右为宜,避免直吹;风扇配合使用,加速空气流通。
焦娜说,出门在外,防晒衣、宽檐帽、太阳镜是“移动的遮阳伞”,高倍防晒霜则需勤涂不懈。随身携带小喷瓶装凉水喷洒面部、颈部、手臂;或用湿毛巾/降温冰袋敷在手腕、颈动脉、额头等血管丰富处,快速带走热量。冰凉贴也是不错的选择。
“水分补给,西医强调电解质平衡,汗流不止时,淡盐水、电解质运动饮料是身体‘充电宝’,远胜于单纯的白水。”她提醒大家,避免一次性豪饮,小口慢饮才是持续补水的王道。
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不适,需立即警觉——这是身体发出的“高温罢工”信号。务必迅速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中暑绝非小事。
“中医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由内而外调理,寻求与炎热共处的平衡之道。”焦娜说,绿豆汤、冬瓜薏米汤、酸梅汤是夏季“清补凉”的代言人,清热利湿,生津止渴。苦瓜、丝瓜、黄瓜等时蔬,天然带着一份“清凉契约”。生冷瓜果需适度,避免损伤脾阳,正如老中医常言:“夏月伏阴在内,尤需顾护脾胃。”
她教大家“穴位醒神”的办法:轻按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太阳穴、风池穴(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按压这些穴位仿佛在体内启动了微型的‘清凉循环泵’,瞬间缓解头昏脑胀。”她说。
她提出,起居调摄也很重要。正午阳光最毒辣时,遵循“避其锋芒”的古训,减少外出。早晚凉爽时分活动,犹如借得自然“清风扇”。午间小憩片刻,收敛心神,为身体积蓄对抗炎热的能量。同时,中医更关注“心静”这一内在清凉源,所谓“心静自然凉”,焦虑烦躁只会让身体加倍燥热。
焦娜解释,中医的内调固本与西医的外防速效,实为互补的避暑良策。空调房里待久了,喝碗温热的绿豆汤,既能解“人造寒凉”,又助体内清火;户外活动大汗淋漓后,一杯淡盐水快速补充流失的电解质,同时按揉内关穴缓解疲劳,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