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肥胖,我们首先想到体型的变化,却往往忽视它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或肥胖比例超50%,肥胖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3倍。这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正形成威胁健康的“致命组合”。
怎样才算超重或肥胖?教你科学判断
准确判断超重与肥胖是预防相关疾病的第一步。目前我国以国际通用的体质指数(BMI)为基础,结合体型特征和体脂比例综合评估。基于体质指数(BMI)的诊断,其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2。我国成人标准:正常体重 18.5-23.9kg/m2;超重 24.0-27.9kg/m2;肥胖≥28.0kg/m2。《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进一步分级:轻度肥胖28.0-32.4kg/m2,中度32.5-37.4kg/m2,重度 37.5-49.9kg/m2,极重度≥50.0kg/m2。其中,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对心血管危害更显著,主要通过腰围判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腰臀比也可辅助诊断,男性≥0.90、女性≥0.85 即判定为中心性肥胖。这种体型与内脏脂肪堆积相关,是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预警信号。此外,体脂率(体内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也是判断肥胖程度的重要参考,成人男性体脂率>25%,女性>30%即为肥胖。常用测量方法有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双能X线吸收法等,均可评估脂肪分布和骨密度,为心血管风险分层提供依据。
肥胖如何“攻击”心血管系统?
肥胖对心血管的危害通过复杂生理机制实现。体重增加直接加重心脏负担,每增加10公斤体重,心脏每分钟需多泵出约500毫升血液,长期超负荷运转会导致心肌肥厚,如同过度使用的水泵最终会出现故障。更危险的是内脏脂肪的“隐形破坏”。与皮下脂肪不同,腹腔内的内脏脂肪持续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启动修复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形成,就像生锈的水管会逐渐堵塞,最终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腹型肥胖是急性心机梗死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另外,肥胖引发的代谢紊乱进一步放大心血管风险。约80%的肥胖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促使肝脏合成过多甘油三酯形成高脂血症。血压、血糖、血脂的“三高”状态相互叠加,使血管长期处于“高压、高糖、高黏”环境,加速心血管系统老化和病变。
不容小觑的 “肥胖性心脏病”
医学研究发现,肥胖会导致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脏病,即肥胖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像被吹大的气球,心室壁变薄而心腔扩大,收缩功能逐渐下降。数据显示,BMI每增加5kg/m²,心力衰竭风险上升37%,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风险增加更显著。心房颤动是肥胖人群高发的心血管问题。有研究证实,肥胖者患房颤风险比正常人高49%,这是因为过多脂肪组织挤压心脏,改变心房结构,同时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干扰心脏电信号传导,导致心跳紊乱。更令人警惕的是,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在30-40岁肥胖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十年前上升了40%。这些患者往往无典型胸痛症状,易被误诊,但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却不亚于老年患者。
科学减重:保护心血管的关键
既然肥胖对心血管危害巨大,减重便成为保护心脏的核心措施。研究表明,即使仅减轻 5%-10%的体重,也能显著改善血压、血脂和血糖指标,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0%-30%。饮食调整是减重基础。采用“限能量平衡膳食”,控制总热量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将脂肪供能比控制在20%-30%,蛋白质提高到15%-20%,既能减少脂肪堆积,又能保护肌肉量。特别推荐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和膳食纤维丰富的全谷物,有助于减轻血管炎症反应。
合理运动对心血管健康事半功倍。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踏车),配合2-3次抗阻训练,不仅燃烧热量,还能改善血管弹性。建议有氧运动从每次30分钟/天开始,逐渐增加时长,最好不超过60分钟/天,每周5-7天。心率控制在静息心率+20~30次/分的安全范围。同时运动强度以稍有吃力、稍有气喘、稍有出汗为宜。
对于重度肥胖(BMI≥32.5kg/m2)且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辅助或手术治疗。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有效减重,还被证实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而减重手术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能使糖尿病缓解率达70%以上,同时显著改善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减重注意事项
已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减重需要更加谨慎科学。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过度限盐导致低血压,建议采用DASH饮食模式,控制钠摄入同时保证钾、镁等矿物质摄入。冠心病患者运动前需评估心肺功能,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同时避免憋气动作。
心力衰竭患者的减重更需个体化方案。这类患者常存在水钠潴留,初期体重下降可能主要是水分流失,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推荐“少量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胸肉、豆腐等,预防肌肉流失。
减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血管指标,每日测量血压和心率,每周测量体重头3个月每月做一次心肺运动试验(如有条件),每3个月检查血脂、血糖和心脏超声。若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当前减重计划并及时就医。
预防为先:打破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恶性循环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远超想象,从脂肪堆积到血管病变是逐渐进展的过程。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个过程是可逆的。通过科学的体重管理,我们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保护心脏健康。记住,对心血管最友好的体重,不是越轻越好,而是将BMI保持在18.5-23.9kg/m2的健康范围。这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心脏始终保持年轻活力!
作者:王日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初级康复治疗师
审核:丁荣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心血管 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