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4日,寻找生命的起点——我国科学家提出“生命起源”新说
生命究竟起源于什么一直是一个谜,直到29年前的今天,1996年8月4日 ,我国科学家正式提出“生命起源”新说。生命从哪里来?我国科学家赵玉芬和曹培生在1996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上,用严密的理论和大量的实验结果,从化学模型、数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三个方面证明:氨基酸和磷的化合物——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起源的种子。国内外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揭开了生命起源这个和进化史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类似的千古之谜的谜底。
中国科学家打破生命起源研究僵局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生命的起源及其是否存在于地球之外,长久以来激发着人类无尽的好奇与探索。这些谜题如同“鸡生蛋,蛋生鸡”的古老辩论,长久困扰着人类的智慧。1996年8月,我国科学家赵玉芬与曹培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了一个创新且极具说服力的生命起源新理论。
赵玉芬院士
两位科学家成功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关键线索,确定了掌控生命本质的核心元素,为生命起源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这一发现震惊了全球科学界。专家们乐观预测,生命起源的终极奥秘即将被全面揭开。
赵玉芬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在长达数年的磷化学研究中,发现磷在生命化学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调控角色。他们证实,磷酰化氨基酸具备自我催化能力,包括磷上酯交换、磷酰基转位及自我增长等现象。通过无数次的实验验证,他们构建了化学、数学及动力学模型,有力论证了磷酰化氨基酸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共同起源。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生命起源研究领域引发了巨大反响。
生命的中心控制元素——磷
1996年8月,为纪念国际知名生命起源科学家奥巴林诞辰100周年,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生命起源大会在意大利萃耶斯特隆重召开。此次盛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基金会、欧共体及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全球各地的82位顶尖科学家齐聚一堂,围绕生命起源的奥秘,从天文学、地质学、考古学、生物进化、化学进化、物理学、数学及计算科学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研讨。
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赵玉芬女士,发表了其独到见解。针对生命起源学界长期存在的两大争议——蛋白起源论与核酸起源论,赵玉芬院士凭借详实的实验数据与严谨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提出磷酰化氨基酸作为生命起源的关键种子。这一分子不仅具备生物活性,且能同时催生蛋白与核酸,从而颠覆了传统上关于蛋白与核酸先后顺序的认知,为与会者带来了全新视角。
赵玉芬与中外科学家交流磷化学问题
更令人瞩目的是,赵玉芬进一步揭示了磷作为生命中心控制元素的角色。早在40余年前,美国科学家菲歇尔与克莱伯便因证实磷对蛋白活性的激活作用而荣获199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赵玉芬院士的论证不仅巩固了这一发现,更将其拓展至所有氨基酸及糖的活性作用,揭示了磷在生命过程中的核心规律,触及了生命本质的核心。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化学家福克斯作为生命起源研究的先驱,曾与中国科学家贝时璋等进行过学术交流。然而,此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鲜有报道。而今,赵玉芬院士的突破性成果,无疑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命起源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彼时,生命起源的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备受瞩目的学术领域,众多国家纷纷成立专门组织以推进相关研究,而中国在此领域之前尚属空白。在这次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上,中国科学家意外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成就令所有与会者大为震惊。
赵玉芬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生命起源领域内外引发了广泛回响。赵玉芬院士曾指出:“该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预示着在进化生物工程、核酸定向合成以及糖的定向磷酰化等领域,尤其是在药物学与生物学应用方面,即将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参考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科技导报》《科技文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