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省级一等奖:《禾下乘凉梦,一梦梦一生》

宁夏科学传播
原创
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收藏

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灵武市第一中学-王晗-辅导老师:魏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禾下乘凉梦,一梦梦一生》。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一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散步,在水稻下乘凉。”他这样描述着自己的梦。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吃饱肚子,摆脱饥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之一。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君王都拥有一个古老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吃饭成了国人最大的问题,古时历代君王绞尽脑汁也未能解决。

随着新中国成立,“稻田里一颗闪亮的巨星”诞生了,他目睹了人民粮食短缺,腹不果食的凄凉现状,于是他下定决心改良水稻品种在他的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努力下,发明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由此造福了全世界,他被我国政府授予“全国先进科技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我心目中的英雄–––袁隆平爷爷,他创造的奇迹与价值备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爷爷的毕生追求。他时常对人说,他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梦,也是中国梦的生动表达,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具体呈现。袁隆平虽然离开了,但中国人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停歇,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不会停歇。袁隆平留下的极其厚重丰富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开拓进取、奋力前行。

袁隆平不是钱和名利堆里的科学家。饥荒年代亲眼看到的饿殍满地的悲惨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这成为他孜孜不倦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他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点粮食,你试试看”.......这些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当有人抱怨国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投入不够时,袁隆平说:“国家困难,不能太贪。”当拿到世界粮食奖12.5万美元奖金后,他全部捐献出来,用来奖励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袁隆平不是书斋里的科学家。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蹚着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科学家。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学家的重要素质。

让我们一起发掘和弘扬袁隆平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平为榜样,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奋力向前!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内容来自:宁夏科学传播

评论
科普知识之窗
大学士级
关注宁夏科学传播
2025-08-11
科普知足常乐一老头
大学士级
2025-08-10
甄树彬dfc4f1b
太师级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