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人若不慎摔了一跤,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不过是“绊了一下”。然而,对老人而言,跌倒绝非单纯的“意外”,更像是身体悄然发出的“求救信号”,其背后隐藏着肌肉量减少、骨质变脆、神经反应迟缓等问题。数据表明,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人因伤害离世的首要原因。有时候,仅仅几秒的跌倒,便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日常。
跌倒绝非偶然,这些 “隐患” 要警惕
老人跌倒,是身体“内在隐患”与居家“外在麻烦”叠加所致。从西医角度而言,诸如肌肉无力、平衡能力变差、视力和听力下降、骨质疏松以及药物副作用(如头晕、乏力)等身体内部问题,再加上家中地面湿滑、光线昏暗、杂物阻挡通道、鞋子不合脚等外在问题,一旦这些因素相互叠加,跌倒便可能接踵而至。
中医认为“人老先老腿”,其背后实则是“肝肾气血”在悄然发生变化。肾宛如“骨头的营养师”,负责维持骨头的坚固,随着年龄增长,肾的“营养供给”功能减弱,骨头就容易变得脆弱;肝恰似“筋脉的润滑剂”,肝所提供的“润滑剂”减少,筋的柔韧性就会降低;气血不足,四肢便会无力,走路自然会摇晃不稳,这便是中医所说的“骨弱筋弛”。
居家自测小锦囊:快速判断跌倒风险
“起立-行走”测试:坐在稳固的椅子上,起身站立后行走 3 米,转身返回再坐下。若整个过程用时超过 12 秒,则需警惕跌倒风险。
步态观察:走路是否存在拖沓无力、步基变宽、身体摇晃的情况?是否经常感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手脚发凉?这些现象都可能提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需及时予以关注。
粮仓告急!肌肉流失乃是跌倒的“元凶”。
“老人跌不跌,肌肉说了算!”肌肉不仅是“走路的发动机”,更是身体的“营养仓库”。年纪渐长,肌肉减少(医学上称为“肌少症”),不仅会使人乏力、站立不稳、反应迟缓,跌倒的风险也会大幅增加。而且,肌肉中储存着蛋白质,一旦身体遭遇紧急状况,这些“储备粮”能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有云“脾主肌肉四肢”,脾如同肌肉的“后勤部长”,负责将摄入的营养转化为肌肉所需的“养料”。随着年龄增长,老人消化功能减弱,脾的“后勤工作”难以跟上,肌肉缺乏养料,自然会逐渐“萎缩”、失去力量,这便是老话所说的“脾虚则肉瘦”。
强筋健骨,科学运动与营养
科学运动:激活“腿脚的动力”
想让老人腿脚有劲儿,练对肌肉是关键。重点锻炼下肢(腿部、臀部)和核心肌群,比如坐姿抬腿、靠墙静蹲、弹力带抗阻训练,每周2~3次,循序渐进。平衡训练可以选择单腿站立(扶稳)、脚跟脚尖行走。中医功法不可少,太极拳、八段锦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健筋骨,对提升平衡感效果显著,是“动中求静”的典范。穴位按摩也有帮助,日常按揉足三里(健脾益气)、涌泉(补肾强筋)、三阴交(调补肝脾肾)等穴位,每次按揉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智慧营养:充实“身体粮仓”
长肌肉离不开蛋白质,这就如同盖房子需要砖块一样。对于老人而言,每顿饭最好都摄入一些“优质蛋白”,像鸡蛋、牛奶、瘦肉、鱼虾以及豆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那么具体该吃多少呢?大致是体重(公斤)乘以1~1.2克。例如,一位体重60公斤的老人,每天摄入60~72克蛋白质就差不多了。简单来说,一顿饭吃一个鸡蛋、一两肉并喝一杯奶,基本就能满足需求。
同时也不能忽视骨头的健康。每天晒15~20分钟太阳,晒晒脸和胳膊,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此外,多吃些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以及小鱼干等食物,能够起到补钙的作用。要是日常饮食无法满足钙的摄入量,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剂(每天约1000mg)和维生素D(每天800 - 1000IU)。
另外,别忘了喝水。身体缺水容易导致头晕、乏力,每天应喝够1500 - 2000毫升水,并且要分次慢慢饮用。
中医食疗
脾虚:可选择山药粥、莲子红枣羹、黄芪炖鸡,这些食疗方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推荐黑豆猪骨汤、枸杞子粥、桑葚,它们能滋肾填精、强筋壮骨。
气血两虚:不妨试试当归生姜羊肉汤、桂圆红枣茶,有助于补益气血。
中医外治:扶正固本的“防护网”
老人怕冷、乏力,尝试艾灸颇为合适。取一根艾条,对着足三里(膝盖下三指处)、关元(肚脐下三指处)、肾俞(腰部腰眼位置)缓缓施灸,以感觉温热且不烫皮肤为宜,每次艾灸约10分钟,每周进行2 - 3次,有助于补益气血、强健脾胃和肾脏。
晚上泡泡脚也是不错的选择。抓取一些艾叶、红花、桂枝、伸筋草,煮成水温不超过40℃的水,泡脚15 - 20分钟,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让双脚温暖,腿部也会感觉舒适,尤其适合经常感觉手脚冰凉、腿部发麻的老人。
居家环境:打造 “安全无忧角”
考虑老年人的情况,居家环境可进行一些适老化改造。家里环境要保证光线充足:走廊、楼梯、卫生间等地方不要处于黑暗状态,晚上可以安装感应小夜灯,这样老人起夜时无需摸索开关,灯自己就会亮起;地面不要堆放物品,电线要收纳好,避免绊倒老人,地毯的边角要粘贴牢固,防止老人踩上去滑倒;浴室要铺上防滑垫,在马桶旁边和淋浴区安装扶手,方便老人站立不稳时扶靠;常用物品应放置在伸手可及的位置,避免老人踮脚去够或者弯腰去捡;椅子要选择稳固且带有扶手的,便于老人坐下和起身时借力。最好给老人配个一键呼叫铃,这样有事一按就能喊人。家具的选择上,应避免使用玻璃材质或边角尖锐的款式,可在桌椅的棱角处加装防撞条,降低老人碰撞受伤的风险,从细节处为老人营造一个既舒适又安全的居住环境。
除了这些基础改造,穿着方面,衣服要合身,不宜过长、过大;鞋子要选择合脚、防滑且有支撑性的,避免穿着拖鞋、高跟鞋、洞洞鞋;行走时不要穿松垮的袜子。
跌倒后护理:化险为夷的“关键点”
万一老人不慎摔倒,务必牢记三个“千万别”:千万别急于扶起!千万别随意搬动!千万别直接喂水喂饭!先蹲下身子询问老人:“哪里疼呀?胳膊和腿能活动吗?”查看老人是否存在意识不清、头部剧痛、呕吐,或者胳膊腿变形等情况。若看上去并无大碍,可缓缓搀扶老人坐起休息片刻,再尝试让其站立;若发现情况异常(如无法站立、不能言语),应立即拨打120,切勿随意挪动老人,耐心等待医生前来。即便当时感觉老人并无异常,也最好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因为有些摔伤(如骨裂、脑震荡)可能当时并无明显症状,后续才会显现问题。
实际上,老人跌不跌倒,不是“老了就该这样”,而是我们能不能提前帮他们“把风险挡在门外”。肌肉有劲儿了、营养跟上了、家里够安全了,老人才能走得稳、走得有底气。防跌倒不只是为了“不摔跤”,更是为了让老人能自己买菜、自己散步,守住那份“不用麻烦别人”的尊严。愿每个老人的晚年,都能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过日子,这需要我们每天多一点留意,多一点准备,但值得。
作者:张元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老年病科 主管护师
刘继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老年病科 主管护师
审核:谢晓磊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综合内科 副主任护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