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丨孤独症儿童安全防护指南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俗称自闭症,是一组以社交障碍、兴趣范围狭窄、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ASD症状起病于婴幼儿期,致残率高,持续至青春期、成年期,成年后多不具备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给患儿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ASD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与基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ASD的生物学基础尚不完全明确,缺乏生物标志物。诊断主要依赖医生对患儿行为特征的观察、家长描述以及专业量表评估。

孤独症患儿运动能力大都完全正常,甚至会出现多动,不听指令,因情绪不稳而引发摔东西、冲撞和自伤等行为。因此孩子的安全成为每位家长最担心和头疼的事情。

安全防护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孤独症患儿因社交沟通缺陷和感知觉异常,常表现出对危险的认知偏差。研究显示,约68%的孤独症患儿存在感官处理障碍,例如:将旋转的车轮视为视觉刺激源,或将汽车鸣笛视为听觉刺激源而非危险源。安全预判能力的缺失导致每年有17%的ASD患儿发生意外伤害(美国国家自闭症协会统计),此病造成的认知差异要求家长的照护和干预必须兼具“约束‘与“赋能”的双重功能。需采用特殊教育策略,而非简单的规则灌输。

ASD患儿到底存在哪些认知特征?

具象思维主导困难:患儿难以理解与“危险”相关的抽象概念(如"车祸"、“触电”、“爬高”)。

感官代偿机制:患儿可能通过危险行为获取感官刺激,如:对特定频率声音(警报声)获取刺激,产生自伤行为;通过撞击身体获取压力刺激;反复开关窗户观察光影变化。

规则内化困难:家长希望通过不厌其烦的视觉化、重复性训练来强化患儿的记忆,但收效甚微。

家长如何为患儿创造安全的防护系统?

居家安全:为患儿打造可感知的防护系统

物理隔离:安装防撞条(门框/家具)、安全锁(电源/药品柜)、使用密码防护窗等。

视觉提示系统:制作“禁止触碰”图标(插座/刀具)、设置红色警戒线(阳台边界)。

替代满足设计:设置室内攀爬架替代窗户探索、配置玩水专区转移玩水冲动。

行为训练体系:为患儿构建行为意识

建立关联:家长与患儿同步行走时,下达“停下”口令。

强化记忆:家长陪同患儿逐步增加行走步数(3-5步)后执行指令。

泛化训练:在不同场景(客厅/户外)陪同患儿重复练习。

自然强化:正确执行后给予患儿奖励(贴纸/糖果/游戏时间)。

后果体验:在监护下让患儿感受安全范围内的烫感(温水呗),模拟物品坠落场景等。

场景训练:制作交通指示卡(红绿灯/斑马线);模拟过马路游戏,使用玩具车模型模拟车流,训练“停-看-走”秩序等。

外出安全:为患儿构建三级防护网络

GPS定位手表/鞋:日常出行时,家长可根据患儿自身特点选择佩戴适宜的,具有定位或自动接听功能的设备,有防水功能更佳。

可穿戴胸牌/NFC个人信息触碰手环(双语版本):内容包含紧急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住址、二维码、病情说明、食物药物过敏史。

故事疗法/角色扮演游戏:加强患儿危险识别能力,用图画书或讲故事的形式让患儿不轻易与陌生人随行,模拟陌生人搭讪场景,训练标准应答句式“我要找妈妈”,“请帮我和妈妈打电话”。

急救技能储备

必备技能:海姆利克急救法,溺水急救,触电应急处理,烧伤处理,止血包扎等。

家庭药箱:结合患儿自身情况配备所需药品,伤口消毒物品的准备。

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社区联防机制:与物业合作:提前向物业管理部门说明情况,确保所住小区摄像系统安全监控;建立“安全观察员”:定期拍摄特征照片提前告知小区保安、保洁、便利店工作人员等,并留下紧急联系方式;开发邻里互助模式:利用微信、QQ等社区交流平台进行信息联动,为患儿外出活动增加安全保障。

专业支持网络:定期参加ABA(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对接孤独症康复资源获取专业指导。

结语:从防护到赋能的转变

孤独症安全防护不应成为患儿束缚成长的枷锁,而应转化为能力培养的契机。家长应在正视和接纳患儿疾病的前提下,积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干预方法,建立“动态评估-精准干预-社会支持”的三维联动模式,帮助患儿逐步建立风险预判能力。正如美国孤独症协会倡导的:"安全不是限制自由,而是拓展可能性的边界“。让我们用专业与爱心,为这些"星星的孩子"构建既能抵御风险又能自由探索的成长生态。

注:本文方法论参考了行为干预理论、环境设计原则及应急管理方案,具体实施需结合个体评估。建议家长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如国际行为分析师认证课程),获取最新干预技术。

作者:胡蕊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儿科医学部儿内三病区 主管护师

审核:候豫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儿科医学部儿内五病区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评论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08-11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8-11
老于学科普
少傅级
已阅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