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科室收治了一位特殊的65岁男性患者。他因食用冰箱冷藏的生腌海鲜后,出现持续乏力、皮肤发黄、高热、呕吐、尿色深如浓茶等症状,检查显示其肝功能指标严重异常(转氨酶超正常值几十倍),入科经过检查最终确诊为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合并重度肝损伤。
这个案例再次敲响警钟:看似平常的饮食选择,可能正成为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一口生腌=肝损伤?警惕!戊肝就在你嘴边!
什么是戊肝?它有多危险?
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与乙肝、丙肝不同,戊肝病毒常藏匿于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中,尤其是未煮熟的贝类、虾蟹等海产品。当人们生食或半生食这些食材时,病毒便趁虚而入,直击肝脏!
典型症状:食欲骤减、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尿液呈浓茶色,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凝血异常甚至肝衰竭。孕妇感染戊肝病情更凶险,死亡率较高。
为何老年人更危险?
- 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感染后病情进展更快;
- 基础疾病多: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增加肝脏负担;
- 症状不典型:老年人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差,易误诊为普通感冒。
典型症状预警信号
- 早期:乏力、恶心、厌油;
- 中期:尿色加深如浓茶、皮肤巩膜黄染(黄疸);
- 晚期:意识模糊、皮肤瘀斑、呕血(提示肝衰竭)。
肝胆外科护理全攻略:科学照护,争分夺秒
面对戊肝患者的紧急情况,护理工作需精准到位,尤其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
病情监测“四维把控”
- 意识观察:每小时评估清醒程度(如嗜睡、烦躁),警惕肝性脑病;
- 指标追踪:每日检测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凝血功能、电解质;
- 液体管理: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体温监控:高热时物理降温为主,避免药物加重肝损。
饮食管理“阶梯式推进”
- 急性期(1-3天):严格卧床休息,以米汤、藕粉等清淡流食为主,少量多餐。严格禁食蛋白质,减少肠道产氨;
- 缓解期(4-7天):逐步添加低脂优质蛋白(如蒸蛋清、嫩豆腐),搭配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
- 绝对禁忌:酒精、油腻食物、硬质坚果——它们会加重肝脏负担!
- 老年特需:少量多餐,防止消化不良;必要时通过鼻饲管补充营养。
消毒隔离“零容忍”
- 患者餐具单独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 医护人员接触前后严格手卫生,穿戴防护装备,防止交叉感染;
- 家庭护理建议:患者衣物单独清洗,阳光下暴晒消毒。
心理疏导“暖人心”
- 主动倾听患者焦虑情绪,用通俗语言解释病情进展;
- 家属沟通:指导家属配合护理,避免过度探视增加感染风险;
- 康复激励:分享成功案例,帮助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戊肝:从厨房到餐桌,筑牢防线
想要远离戊肝痛苦,记住这几点黄金法则:
- 拒绝“鲜嫩”诱惑:海鲜必须彻底加热!温度达70℃以上才能杀灭病毒;
- 洗手七步法:饭前便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 冰箱管理:生食熟食分开存放,定期清理过期食品;案板刀具生熟分开使用;
- 高危人群早筛查:老年人、孕妇、餐饮从业者建议定期检测肝功能;
- 疫苗接种:目前尚无戊肝疫苗,但可通过改善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特殊提醒:老年患者需加倍小心!
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多,感染戊肝后病情进展更快,易并发肝衰竭、感染等并发症。护理时应重点关注:
- 基础疾病控制:监测血压、血糖,调整用药方案;
- 皮肤护理: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 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
守护肝脏,就是守护生命!
一个不经意的饮食选择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解毒工厂”,默默承受着各种伤害。冰箱里的美食虽诱人,却可能藏着戊肝病毒。保护肝脏,从拒绝生食风险、做好饮食卫生开始,让“肝”净生活更有保障。只有科学养护,才能让肝脏轻盈起舞,享受美食的同时收获长久健康!
温馨提示:
若您或家人出现持续乏力、尿黄、皮肤发黄等症状,请立即就医!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战胜戊肝的关键。
作者:孔令红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 护士长 主管护师
审核:刘承利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