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丨暑假高温出行,孩子身体不舒服应该如何处理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随着暑假的到来,许多家长会带着孩子外出旅行,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但陌生的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旅途的疲劳都会使儿童更容易生病,孩子在出行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安全隐患,如中暑、饮食卫生安全、发热、腹泻、蚊虫叮咬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的数据,旅行期间儿童患病率比成人高出20%~30%。因此,家长在出行前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出行前的准备

健康评估

保证孩子在健康状态,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应尽量避免在疾病未控制状态出游,若不得不出行,需要带好药品,做好疾病加重的应对方案,防患于未然。

旅行必备物品准备

旅行必备物品包括电子体温计、消毒棉球、创可贴、驱蚊剂(含DEET 10%~30%)、防晒霜(SPF30+)、遮阳帽、太阳镜、便携小风扇、干湿纸巾等

常用药品

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口服补液盐(ORS),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等,晕车药(如茶苯海明,2岁以上可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制订合理的行程安排

儿童的体力和耐力有限,家长应避免安排过于紧凑的行程。建议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旅游目的地,如亲子乐园、自然景区或海滨度假区,并预留充足的休息时间。儿童每天的活动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度疲劳。出行前应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极端天气(如高温、暴雨、台风)出行。同时,查询目的地的安全提示,如是否有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风险等

旅途常见情况的处理

发热(旅行相关感染,发生率最高)

原因: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细菌感染(如中耳炎、扁桃体炎)、环境变化(如高温中暑)。

应急处理:

l 测量体温:使用电子体温计,若体温≥38.5℃,可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按说明书用量)。

l 物理降温:带患儿在凉爽的环境中休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避免酒精擦拭(可能引起皮肤刺激)。

l 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或稀释的果汁。

何时就医:

l 高热持续24小时不退,或体温>40℃。

l 伴随抽搐、意识模糊、皮疹(可能是严重感染或脑膜炎征兆)。

小贴士:

l 儿童发热时应优先观察精神状态、尿量,而非仅关注体温数值。

l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在资源有限的旅行环境中,口服补液盐是预防脱水的最有效方法,按需使用,保证小便次数24小时内在4次以上。

腹泻(旅行者腹泻)

原因:食物或水源污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水土不服。

应急处理:

l 补充水分:使用口服补液盐,避免含糖饮料(可能加重腹泻)。

l 调整饮食:应食用以米或者面为原材料的半流质饮食,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

l 药物干预:6岁以上儿童可考虑使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但避免滥用抗生素(除非确诊细菌感染)。

何时就医:

l 腹泻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血便。

l 伴随严重脱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精神萎靡)。

小贴士:

l 30%~50%的旅行者腹泻由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多数可自愈,必要时服用抗生素并保证尿量。

l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应避免饮用未经煮沸的水或食用生冷食物。

过敏反应(食物/昆虫叮咬)

原因:新食物(如海鲜、坚果)、蚊虫叮咬、花粉或尘螨。

应急处理:

l 轻度过敏(皮疹、瘙痒):大部分可自然缓解,如果局部肿胀明显,瘙痒难耐可以考虑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

l 严重过敏(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应立即送医急救。

何时就医:

l 出现面部肿胀、喘息、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小贴士:

l 昆虫叮咬(如蜜蜂、黄蜂)是旅行中儿童严重过敏的常见诱因。

中暑与热衰竭

原因: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饮水不足。

应急处理:

l 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降温。

l 补充电解质,饮用含盐分的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

何时就医:

l 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无汗(可能为热射病,死亡率高)。

小贴士:

l 儿童中暑风险是成人的3倍,因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重在预防。

总之,家长在旅行前要做好充足准备,遇到情况应保持冷静,掌握基本应对知识,同时了解何时需要进一步获取专业医疗帮助。祝您和孩子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假期!

作者:王超 中日友好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

审核:惠秦 中日友好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评论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8-14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