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主办
普通用户
科普员
科普号
管理员
登录
业务中心
管理中心
资源中心
帮助
客服
搜索
首页
头条
地区
安徽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南省
吉林省
江西省
山东省
云南省
浙江省
重庆市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黑龙江省
江苏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青海省
热词解读
健康
科学辟谣
前沿科技
应急科普
科教
博物
军事
科幻
人物
专区
天文地理
生活百科
智农
社区
航天航空
双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汤姆逊模型与玻尔模型:原子结构认知的跨越>
上传时间:2025-08-18 16:11
科学家的小跟班
原创
科学家
科学实验
数理化
汤姆逊
科学家的小跟班
由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打造的趣味科普平台!
0
收藏
视频简介:
汤姆逊模型(1904 年)将原子比作 “葡萄干布丁”,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电子嵌入其中,虽解释了电中性,却无法说明 α 粒子散射实验。玻尔模型(1913 年)结合量子理论,提出原子中电子在固定轨道绕核运转,能级跃迁产生光谱,成功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经典物理向量子物理的关键过渡,为现代原子理论奠基。两者体现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递进。
内容来自:素材来源于原创、科普赛事优秀作品征集
分享到:
扫码下载APP
扫码下载科普中国APP
开启您的智慧生活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