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森林动物园南门新区即将揭开神秘面纱,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带着非澳风情的、富有野性的动物世界。这座占地 5.4 公顷的新区,以非洲及澳洲动物展区为核心,融合了南大门、游客中心、科普馆等服务配套区域,将为游客全新游览体验。新区建成开放后,乘高铁和长途大巴来宁的游客朋友又将多了一个快捷入园的选择,下高铁从南京站出站、乘坐长途大巴的客人从小红山客运站出站均可步行5分钟由南大门入园,直达新区。
将大家期待值拉满的还是南门全新动物展区,漫步其间,游客将饱览非洲村落、迷你沙丘、智慧之灵、伟大的猿、穿越大草原、犀牛领地、澳洲袋鼠角、马岛客厅等主题场景,感受来自非洲、澳洲的独特魅力。
Part.1
打造微型典型生境,
多元生态高浓度还原
当你踏入这片奇妙之地,那些曾在纪录片里闪烁的“非洲印象”、“澳洲风情”正从模糊的想象化作触手可及的真实。红山森林动物园总设计师介绍,新区采用 “生境还原” 手法,将不同纬度的生态片段通过微地形和植物群落分层拼接,将广袤非洲大陆、澳洲荒原的典型生境折叠进方寸之间,每一步都能打破地理的界限,随着大猩猩、长颈鹿、【耳郭】狐、环尾狐猴等动物的出场,游客将依次穿梭于雨林、草原、沙漠、岛屿等多元生境。这是设计师绞尽脑汁的良苦用心,浓缩的打造手法充分利用每一块空间,每一寸风景都含金量满满,科学地生态搭配,原始秘境在这里得到极致地还原。
稀树草原
太阳低垂,像一枚烧红的铜币,缓缓沉入大地尽头。稀疏的金合欢树以扭曲的姿态刺向天空,树冠如破碎的伞骨,在暮色中投下锯齿状的剪影。
风掠过金黄的草浪,掀起一阵簌簌的私语,仿佛土地在吐纳白昼最后的气息。远处,斑马、角马相伴而行,或追逐嬉戏或漫步闲庭,踏起干燥的尘土,它们的条纹在热浪中微微颤动,宛如一组游动的密码。
热带雨林
银背大猩猩的身影在斑驳的光影中时隐时现,像一座移动的山丘。每一步都踏得极稳,厚实的脚掌陷入松软湿润的泥土,他停下脚步,粗壮的手指轻轻拂过一株新发的绿芽,想要品味又似在打理自家的花园。在这片亘古的绿色汪洋里,他是最从容的航行者。当他再次迈步时,整座雨林都为他让路——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对这份与生俱来的王者气度的自然守护。
沙丘魅影
破晓的微光像淡金色的纱幔,轻轻覆在撒哈拉起伏的沙脊上。一只【耳郭】狐从洞穴中探出尖吻,鼻头沾着昨夜未褪的露气,在清冽的晨风中颤动。它轻盈地跃上沙丘,蓬松的尾尖扫过凉而未热的沙面。晨风掠过【耳郭】狐透明的毛细血管,带来远方传来的讯息,它的身影与无垠的沙漠融为一体,它本就是这片金色荒原孕育出的精灵。
荒原午寐
一只赤大袋鼠半卧在一片稀疏的树荫下,粗壮的尾巴盘在身侧,像一根被阳光晒暖的旧绳索。它的耳朵偶尔轻转,眼皮半阖,琥珀色的瞳孔里映着无云的天空和几丝飘过的草絮。腹部的皮毛随着呼吸缓慢起伏,偶尔,它会用后爪挠一挠耳根,或是慵懒地调整一下妖娆的姿势,让阴影更完整地覆盖自己宽阔的背部。日影西斜,袋鼠终于站起身,漫不经心地啃了几口草茎,随后望向远方。
马达加斯加
一只环尾狐猴端坐在石灰岩上,黑白的尾巴盘绕如古老的符文。它昂起头,让第一缕阳光滑过湿润的鼻尖,随后发出一声悠长的呼唤。远处的树冠层沙沙作响,褐美狐猴在枝桠间轻盈跳跃,它们的毛色如同被阳光浸透的树干,在晨风中闪烁着大地般质感的光泽。黑白领狐猴的歌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给这座岛屿增添了不少扑朔迷离的气氛。
马达加斯加岛民以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信仰为核心,敬畏自然,视狐猴等生物为神圣的灵性象征。文化如同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一般,融合了非洲、亚洲与阿拉伯的影响,以其神秘、热情与生态哲学,成为世界文化版图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Part.2
于平坦起地形,
创造复杂给物种共栖更多可能
微型生境让动物、植物、叠石、河流、瀑布等元素融为一体,感官和大脑得到极大的享受,眼前的生境是如此的浑然天成,天然到让我们误以为这里本就是这样,忘却了这里曾是密集的村落,经过城市更新改造,恢复成为平坦的荒地,原始的力量又从这里生长。零帧起手,把平地打造成蜿蜒起伏的复杂地势,需要对这些来自非洲、澳洲动物的野外栖息地、自然习性了如指掌。更要有专业和技术将复杂的地形与动物安全、动物活动需求以及游客游览路线进行巧妙融合,呈现视觉丰满且错落有致的地形风貌。
在有限的空间打造了微型的沙丘、延绵起伏的草原、迁徙的高地、水边的缓坡、隐蔽的洼地、大裂谷的峭壁等多种地形,最大高差能达到十几米。维护食草动物展区里的植物是一门学问,把保护植物的理念植根建设基础,通过植物针对性选择,依据动物的分布范围、采食习惯,调整地形高差,用石块、树枝倒木做成本杰士堆隔离等方式保护植物生长,为动物和游客尽可能多地保留绿意。
多样的环境丰富了动物们的体验,它们可以休憩,可以探索,也能躲避。同时,越复杂的环境越利于实现更多种类、更多数量的物种混养。依据动物活动习性这种高级的行为管理方式,通过地形、障碍物设置的构建手法,将一整块区域分隔出多个隐形功能区。动物们共处其间,看似岁月静好、互不打扰,实则自由连通,时常串门互动。辽阔的非洲草原上,长颈鹿、斑马、角马、鸵鸟成群结队,短暂地碰面之后,它们很快各得其所,哪条小路可以去到哪里,它们心里都有数,每只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秩序感,看似如同野外生活每天充满新鲜的机遇挑战,实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顺应天道。
Part.3
视觉无边界,
每个角度解锁不同视界
南门新区完美地践行了 “沉浸式” 设计手法,致力于为游客打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自然体验。在展区内外,动物与游客仿佛拥抱同样的景色。
采用了视觉屏障(如河流、芭蕉竹林等)和隐形屏障(干壕沟、岩石墙、软网)替代传统的栅栏,营造无边界的视觉效果。这样一来,游客在参观时不会被违和的结构打断视线,能够减少对动物的干扰更加自然地观察动物的野性生活状态。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展区入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非洲村落,游客参观道的氛围陈设与非洲、澳洲风土人情保持统一。围栏、饮水点、休息区、卫生间,每一处安全和服务设施都选择采用天然材料,力争每个细节都保留住自然野性的风格,不让游客有丝毫出戏之感。
整个游览线路达1.6km,每个观察窗都毫无人工痕迹,当你走进非洲特色建筑里,站在木栅栏前,站在一方荫凉下,你就走入了为游客精心导演的最佳观赏点。
在预设的位置,你会意外地与动物邂逅,看见细尾獴的哨兵在向远处瞭望,斑马在大树下乘凉,角马相互追逐....它们有的是真“混养”的室友,有些则是通过设计手法实现“视觉混养”的邻居。神奇的是,你路过的每个观察点所见景象不会重复,站在不同的位置,长颈鹿或者优雅散步与你擦肩而过,或是路过你的头顶给你一些仰视的震撼,带来“一步一景”的游览体验。运用“视线控制”,将每个角度的视觉范围精准拿捏,每一步不同的景象将吸引着你不断向前,永远期待着下一场的“不期而遇”...
Part.4
360设计手法将雨林区全贯通,
空间玩法留给动物解锁
秉承着把空间最大程度地留给动物的原则,除了在合理范围尽量扩大动物生活区域的面积,非洲雨林区还实现了用并联式分配通道将大部分空间的联通,不同区域之间都开通了两道门,保证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环形”路线,给动物增加更多的出行选择。
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动物行为和福利的关注。在自然环境中,动物们需要足够的空间来活动、探索和交流。通过将不同功能区全贯通,动物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穿梭于各个区域,满足它们的运动和探索、社交的需求,同时也为它们在特殊时期,如动物之间的力量斗争、压力宣泄、安全保障等,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比如,当两只雄性动物因为争夺领地或配偶而发生冲突时,它们可以通过这个贯通的空间迅速逃离,避免激烈的争斗,从而保障个体的安全。这种设计不仅有利于动物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它们展示更加自然的行为、保持野性,增强它们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技能。
这种空间的自由联通也给动物和饲养员之间的情感信任、合作默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饲养员需要更加了解动物的行为习惯和需求,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引导,确保动物在自由活动的同时,也能得到妥善的照顾和保护。动物们也需要逐渐适应这种新的空间模式,与饲养员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正是现代动物园所倡导的理念,也是实现动物福利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Part.5
阳光、雨水滋润新区,
流淌着可持续实践的脉动
南门新区在建设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雨水收集、光伏发电、自然采光等都得到充分运用。通过巧妙的设计,巨型储水罐藏于地下,可储存600立方的雨水。这些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新区内的灌溉、清洁等多种用途,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干旱少雨的季节,收集的雨水可以为湿地补充水分,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维持新区内的生态平衡和景观效果。同时,减少对城市供水系统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雨水径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湿地系统还能起到调节区域内微气候的作用,为动物和游客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
雨林区的屋面铺满了光伏电板,采集到的光能能够为区域提供一些辅助电力。展区室内采用大面积全景天窗,充分利用天然光源,为动物们在室内提供自然采光,保障福利的同时,动物园们也能欣赏天光,仰望星空。
Part.6
我们与它们遇见、
分别、相守的故事缓缓展开
随着游览的深入,沿路细腻的文字和画作如春风不断轻拂我们的思绪。这里不是展示,每一块手绘牌示都在诉说那遥远的文明,那些我们从误解自然,到认识自然、忠于自然的故事,这故事的情节里记录着动物保护的兴起,印刻着我们思想进步的脚印,崎岖且坚定。“猿何伟大”、“白犀的一百年”、“如何展示一只牛蛙”...这一次,让我们再换个线索走近每个物种背后的故事,领略走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