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王师傅(化名)因为反复上腹隐痛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门诊医生详细询问病情后,开了腹部增强CT检查单,检查前放射医学中心李秋云副主任医师叮嘱他:“检查前禁食4-6小时,但要多喝水,至少要喝500-1000毫升的温水。”
王师傅心里嘀咕:“不是不让吃东西吗?喝这么多水,待会儿检查中途想上厕所怎么办?喝不喝真有那么重要?”尽管有些疑虑和不情愿,王师傅还是按医生说的,在等待检查的半个多小时内,慢慢喝了大约800毫升的温水,感觉肚子胀鼓鼓的。检查过程中,他紧张又有点尴尬,但最终顺利完成了扫描。
那么,在CT增强检查前后,让患者喝下大量清水,究竟有何科学依据?它对检查效果又起着怎样关键的作用?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放射医学中心李秋云副主任医师解释,CT增强检查,是通过静脉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利用造影剂在血液和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显著提升图像对比度,从而清晰显示普通CT难以分辨的血管结构、器官实质病变(如肿瘤、炎症)、供血情况以及管腔(如消化道)内壁形态的特殊检查方法。
喝水的指令贯穿检查前、中、后,其核心目标精准指向以下三个方面:
使命一:充盈胃肠道,优化“地形图”,避免“伪装大师”
“撑开”胃肠腔,显露真实结构:空瘪状态的胃和肠管,其内壁黏膜皱襞会紧贴在一起。
这种重叠结构在CT图像上可能形成条索状或团块状的阴影,极易与真实的肿瘤、炎症增厚或肿大的淋巴结混淆,而适度饮水(通常500-800ml)后,水流会持续充盈胃肠腔,有效撑开紧贴的黏膜褶皱,就像吹起的气球,内壁形状一目了然。
标记“天然通道”,区分内外:清晰充盈的胃肠道成为扫描区域内部的天然解剖标志物。医生能准确区分哪些结构是肠道本身,哪些是肠道壁的病变,哪些又是紧邻肠道的脏器(如胰腺、腹膜后淋巴结、血管)。这大幅提升了定位和诊断的精准度。
使命二:辅助“水流冲刷”,保障造影剂旅程畅通
1.预充盈肠道,促造影剂均匀流动:检查前提前喝水(尤其在做腹部、盆腔增强时),相当于给胃肠道进行了一次“预冲洗”,帮助清除肠腔内部分滞留的内容物或气体。
待静脉注射的造影剂随之进入肠道(主要是小肠)时,在一个相对“干净”和已被部分液体充盈的环境下,更易于均匀弥散分布,而非粘附在皱缩的黏膜上形成干扰性的“涂抹样”高密度伪影。
2.“水流冲刷”效应,稀释清除残余造影剂:检查结束后立即大量喝水(检查后2小时内建议饮用1000-1500ml),相当于启动强大的 “生理冲刷机制”:
3.加速排泄:大量尿液生成有助于尽快将代谢后的造影剂及其衍生物排出体外,减轻肾脏代谢负担(尤其对肾功能潜在异常者至关重要)。
4.减少肠道粘附:水流持续冲刷胃肠黏膜表面,降低注射后暂时滞留在肠道的少量高浓度造影剂粘附肠壁的风险。这种粘附可能产生短暂、持续的高密度条带状伪影,影响后期图像观察(例如术后复查时)。
使命三:降低风险,提升安全性
1.维持循环容量基础:禁食状态下人体血容量相对偏低。检查前适量饮水虽不直接进入血管,但有助于维持基础生理状态。
更重要的是,检查后及时、足量饮水是维持充足血容量、支持肾脏有效滤过排出造影剂的关键措施之一。这对于预防造影剂相关肾病(尤其是高危人群)有积极意义。
2.“水化”策略的组成环节:对于特定高风险患者(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高龄、脱水状态等),医生除了要求其大量喝水外,还可能采用“静脉水化”方案。
此时,口服大量饮水(口服水化)通常是整体“水化”(Hydration)治疗策略中不可或缺且经济方便的一环,共同目的在于保护肾脏、优化排泄。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放射医学中心李秋云副主任医师提醒:理解喝水的“三重使命”后,最重要的是科学执行:
1.遵医嘱:核心原则!
医生或护士会基于您的具体检查部位(上腹、全腹、盆腔等)和自身健康状况(如心肾功能、吞咽功能)给出水量、喝水节奏以及是否允许术前少量清流质(如白水、清茶)的具体指导。每个人的要求可能稍有差异。
2.水的选择:纯净无添加。
最推荐的是温白开水(或室温)。切忌饮用含糖饮料、牛奶、咖啡、浓茶、果汁,这些会干扰图像或引起不适。
3.“慢饮”技巧:检查前喝水不必一饮而尽。
通常建议在预约时间前 30-60分钟开始,小口、匀速、分次饮用总共500-1000ml,这样既保证充盈效果,又能减少腹胀感和急迫排尿感。
4.检查后:重中之重!
检查结束后务必遵从医嘱,在随后 2小时内尽量饮用1000-1500ml纯净水(除非医生因特殊原因限制入量)。这是保护肾脏、清除残余造影剂的最关键自我护理步骤,切勿因感觉无不适而忽视。
5.沟通疑虑:
若存在严重腹胀疾病(如肠梗阻、严重胃轻瘫)、近期消化道术后、严重心力衰竭或肾功能衰竭需严格限水等情况,务必提前主动告知医护人员!他们会为您制定个体化方案(如更少量饮水、使用低张溶液或静脉水化替代等)。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放射医学中心 陈姿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