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魏丹妮-辅导老师:王萌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靳春翻阅手中诗歌文献,调出“智脑”与母亲的聊天页面,拍下了这句诗句,附上一句“我们能实现几千年前的景象吗?”发给了母亲。
曾冬刚出实验室,解开“智脑”屏蔽后,看到那句自己大学时也曾读到的诗,那时人们还生活于地面,接受阳光雨露的抚慰,芳草连天,稻花阵阵的景色也不难见到。当时的自己还未曾想到会蜗居于地下,一切绿色变为泡影。她发给女儿靳春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曾冬看到“智脑”所发送的消息,思绪拉回到上周的高层会议,会议启用最新的算法人工智能,在输入地下城近二十五年的气温变化、土壤湿度及酸碱度和空气质量测评后,得出地下城大规模种植绿植的可能性趋于零的结论,并且得出三千次模拟实验结果,其中包括曾冬团队之前所做的607次实验。当然,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高层行政领导人超过半数决定终止“重开”项目,曾冬攥紧拳头,紧皱眉头,她不甘于植物重新生长的项目就这么戛然而止,她没有贸然开口,等待最终决策人开口。
过了几分钟,决策人开口:“失败的概率太大,我们几乎看不到希望。在二十五年前,我们生在地上,却不曾珍惜身边绿色。多国发动战争,武器的更新,能源的消耗,使我们的地球爆发大量剧烈地震,极端高温和寒冷在一年内轮番上演,一个月间冰川全部消融,海平面上升……我们被迫开始迁往地下城,一切都非常草率,我们的农业技术跟不上环境的突变,从此二十五年,我们都服用化学药剂维持生命……”
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他的讲话,决策人喝了几口水,缓了口气,说:“诸位已经看到我的生命正在流逝,我确诊了肺癌晚期,从政一生,我见证无数大风大浪,没有什么是可以把人击倒的,所以我决定继续实验,项目更名'新春',一切责任,由我来担。你们科研人员尽管努力干,快过年了,也应该有些好消息了。”
曾冬擦掉脸上的泪水,重重地点头,重新拿到项目书,她带领团队一头扎入实验室,应用先前的数据,进行夜以继日地研究。
“新春”项目的难点在于在普通地下城环境中空气和土壤难以把握,地下土壤缺少腐殖质和营腐生物,肥力稀薄,长时间难以与地面空气接触,造成土壤含氧低;但好的一点是土壤因地下水的流动,而富含无机盐与水分这两种植物必备的物质。所以针对土壤成分进行改造,并且对城内空气进行净化,也许可以开辟地下农田进行大规模种植。曾冬团队与多方面科研人员联手攻克难点。适合蔬菜栽培的土壤有机质应保持在20%以上,有机质含量在20g/kg以上的土壤表现出透水透气性好、供肥能力强、不容易出现板结以及盐渍化的情况。曾冬团队将各项指标输入智能成分分析模板,得出近千种人工合成有机质,在根据之前失败经验,筛选出一百多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有机质,进行不同比例的试验,且将土壤酸碱度控制在PH6.5~7.5,土壤中氮、钾等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并在实验室内先培养土壤微生物,用于改善土壤结构和耕性。他们一步步解决问题。最终一块三十亩的人工土壤试验田准备就绪。
曾冬选择了大豆、向日葵、辣椒作为实验对象。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有固氮的能力,它同向日葵、辣椒一样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大,但它们对阳光的需求大。而人造阳光能很好地照顾到它们。
元月将至,年味渐浓。曾冬享受着为数不多的假日,与女儿靳春讨论今年的愿景。靳春,首府大学中文系大四,如今她在准备毕业论文。她看着研究实验报告的母亲,问道:“您最近实验顺利吗?我决定写一些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方向,但还没有确定具体方向。对了,毕业典礼您打算送我什么礼物呢?”曾冬合上书,眨了眨眼说:“保密!送你一个惊喜!”突然,曾冬的“智脑”播报了消息——“教授,试验田的出芽率超过了60%,我们的预测即将成为现实。”曾冬内心澎湃,她发送简讯和试验田照片给决策人,希望简讯能减轻他的痛苦,他的病情已成为全国人民担忧的事情。
时光荏苒,转眼已到靳春的毕业典礼,靳春无比激动地等待母亲,上次得知母亲的消息还是四月实验成功的发布会,镜头前的母亲平静宣布这一结果,母亲的眼像古井毫无波澜。后来,靳春才得知三月时逝世的那位领导人正是帮助项目重新启动的决策人,她理解知遇之恩难报的遗憾。思绪拉回到现实,靳春看到母亲穿着淡绿薄衫向她走来。
曾冬站在女儿面前,将手从背后伸了出来,里里拿着一朵黄色的花朵。“向日葵!”靳春惊喜地喊出声。“你怎么知道这是向日葵的?”曾冬纳闷于出生在地下的女儿的博学。靳春不作回答,只是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递给母亲。标题是《植物的前世今生:古代诗歌中植物意象研究》。曾冬谈到致谢部分——感谢曾冬院士对植物的不懈研究,是她让我相信植物有今生,希望未来植物能在真正的阳光下生长,让文学作品开出希望之花。
冬去春来,生而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