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某城市25岁快递员小吴(化名)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为兼顾工作与健康,他选择在高温天气下送快递时,以爬楼代替电梯,为减肥每天爬20层楼送货,两周后体重骤降,却因尿液呈咖啡色、高烧38℃被紧急送医,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健康真相——运动不当可能引发致命危机。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真的是肌肉发生溶解吗?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负责人冯帅华介绍,横纹肌溶解并非肌肉真的“溶解”,而是肌肉细胞因过度损伤破裂,细胞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物质大量涌入血液,引发多器官衰竭的连锁反应。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因急性肾衰竭死亡。
横纹肌溶解的“高危信号”:三联征需警惕
1.高危诱因:
高强度运动:平时缺乏锻炼者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如爬楼、深蹲、马拉松)。
高温环境:高温导致脱水,加剧肌肉损伤。
药物与毒素:他汀类降脂药、酒精、蛇毒等可能诱发肌肉溶解。
外伤与压迫:地震、交通事故中肌肉长时间受压。
2.典型症状(三联征):
持续肌肉疼痛:以大腿、小腿等大肌群为主,疼痛程度远超普通运动后酸痛。
进行性肌无力:从酸痛发展为无法站立、抬腿困难。
深色尿液:肌红蛋白随尿液排出,使尿液呈茶色、酱油色或咖啡色。
运动减肥的“安全法则”、避免“速成”陷阱:科学比意志更重要
1.循序渐进,控制强度:
运动能力提升应遵循“10%增量原则”,即每周运动量增幅不超过10%。
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长时间重复性运动(如连续爬楼、深蹲)。
2.高温防护,补水补电解质:
高温环境下运动,每小时需补充500-1000ml含电解质饮品(如运动饮料),避免纯水稀释血液导致电解质紊乱。
运动后若出现头晕、乏力、少尿等症状,立即停止并就医。
3.倾听身体,拒绝硬扛:
运动后肌肉轻微酸痛属正常,但若疼痛持续加重、伴随发热或尿液变色,需立即就诊。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
专家提醒
脊柱外科冯帅华主任提醒:健康没有捷径,盲目“硬扛”可能付出惨痛代价。唯有尊重科学、量力而行,方能在运动中收获真正的健康与活力。从案例到行动,健康减肥需兼顾科学运动+饮食+规律作息的“黄金公式”
1.运动选择:
初练者优先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游泳、快走、骑行),逐步增加强度。结合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提升基础代谢率。
2.饮食管理:
每日热量摄入不低于基础代谢率,避免极端节食。
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胸肉、鱼、豆类),促进肌肉修复。
3.作息调整:
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导致激素紊乱。
定期监测体重与体脂率,而非单纯追求数字下降。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骨伤二科(脊柱外科) 李星玉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