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省级一等奖:《扬帆》

宁夏科学传播
原创
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收藏

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马楷瑞-辅导老师:李玲


“严教授,反应堆过热且发生严重泄漏!”严正死死盯着大屏幕,他本应该立刻命令让控制棒断电,使之依靠重力落入反应堆实现停堆。但是他犹豫了,之前的多少努力都有可能功亏一篑;多少天的研究只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不,不能再犹豫了。他急忙下令停堆,并注入硼酸溶液吸收中子……

然而一切都晚了,堆芯的温度似乎已经不受控制棒影响,仍持续升温,硼酸溶液也迟迟无法注入,严正盯着堆芯温度表和倒计时,突然,他仿佛坠入大海之中,海水从四面八方涌向他,他的呼吸愈发困难,越想挣扎,却被勒的更紧…… 严正猛地坐起身来,睁开双眼。原来是场梦啊,竟还吓出一身冷汗。严正缓缓地环顾四周,微风从窗外吹来,白色的纱帘在清晨微弱的光中起舞。严正瞧了一眼时间,5点多了,他和往常一样简单打理,披上大衣就出门了。严正独自爬上了青岛基地附近的小丘,点起一支烟,倚着栏杆,朝海边望去。他眯了眯眼,终于在水汽朦胧之中找到了他人生中最伟大的工艺品——“扬帆号”航空母舰。这是他一手打造了“扬帆号”的心脏——玲珑六号双组小堆。

今天,是严正63岁生日,是“扬帆号”的首航,更是属于他的退休仪式。他眼中闪烁着泪光,充满了不舍,他把一辈子都扑在核研究上,三十三载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十五春秋道阻且长隐姓埋名!

2023年,严正核专业博士毕业后,就进入中核集团工作。三年的刻苦研究之后,严正所在的小组成功提出了优化模型,并将其应用在了玲龙二号身上,其极具创新的结构,将堆芯周围的水管、控制棒、汽包等部件重新排布,大大减小了小堆的体积,增强了小堆的整体性。

五年之后,严正计算并进行试验得出了安全范围内商堆最佳核燃料浓度——17.3%。随之诞生的玲龙三号、四号如今大规模地应用在了城市供电,航空航天器动力提供等方面上。玲龙四号发电继承了一直以来的压水堆技术,并有机结合了核聚变的新兴技术,使能源来源稳定,也保证了反应堆可以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运行。同时通过核燃料浓度的大幅提升,不仅减少了燃料的单机装载量,延长了反应堆的寿命,增长了堆芯的更换周期,更极大地减少了反应堆的运行成本。

“师父”严正一回头,程欣正气喘吁吁地站在山路上,“大家都在等您呢,再有一个小时就要首航了。咱们快下山吧。”严正应了一声,又回头看了一眼岸边的庞然大物,自己一生不都只是为了它可以扬帆起航而奋斗了这么久…… 15年前,2041年夏天的那个雨夜,严正一生都不会忘记,在中核集团顶层的会议室中,他捧着《玲龙系列上舰计划》的通过书,再一次详细地向一群军队的首长讲述了核反应小堆上舰的预设方案…… 2041年12月,严正一行人出现在了大漠之中。当初,中国的原子弹从这里走出,如今严正带着自己的团队,带着中国的核反应小堆,回到了故土,欲一展雄风。

严正知道今后的研究目标,是要把玲珑系列的核燃料浓度从商用的17.3%提升到足够军用90%以上,并且要在五代到七代之内完成玲龙系列的军用转型目标。

最初由于核燃料浓度大幅增大,小队的不稳定性倍增,只有释放足够的空间增加控制棒数目,才可以达到安全标准。这就导致了玲龙五号体积过大,虽然核燃料浓度达到70%,其工作产生的能量足够驱动航空母舰,但无法上舰。

随后,严正继续开始致力于结构的优化,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双机组混合提供动力,即在玲龙六号机组中将有两个反应堆同时工作,其一为经典的核裂变释能,另外一个采用星星的核聚变技术。进一步提高最大功率,这样不仅可以将整体机组分开安装,使之相对独立,还可以在单机受损时继续驱动航母。同时严正小组仍然在继续提升核燃料浓度…… 

“严教授,您好!”一句青年爽朗的问好,将严正拉回到现实。年轻人穿着科学院的工作服,说道:“我叫杨帆,接下来将由我作为向导,陪您一同上舰。”跟在年轻人身后,严正穿过众人的掌声。缓缓地走上了“扬帆号”军舰,并跟随他进入了发动机室,见到了他熟悉的老朋友——玲珑六号机组。他轻轻地抚摸着反应堆外壳,思绪再次回到了那一天,当时核反应堆燃料浓度已然逼近90%,在推进到95%的实验当中,核反应堆瞬间过热,控制棒脱落后发生泄漏。危急时刻,严正指挥工作人员立即开启硼酸溶液喷淋,并引入溶液降温。同时泄漏的核燃料用硼砂掩埋。终于,停堆之后堆芯开始降温……想到这里严正不禁一哆嗦,再次想到了今早做的梦,惊出一身冷汗,“果真不能犹豫啊。” 

严正离开发动机室,独自坐在甲板上,朝阳当空,万里无云,回想起自己这三十三年仿佛是一晃而过。随着航母逐渐开起来,转轮击打出了朵朵浪花。严正也算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中国自己的核动力航母已然扬帆起航!他意识到自己也该把玲龙系列的接力棒,交到青年一代的手中,他们势必会带领中国的核事业远航……

内容来自:宁夏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