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结直肠癌是如何发生的?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了解其发病机制,不仅有助于科学预防,也能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
基因突变:癌症的“起点”
结直肠癌的发生始于基因突变。我们的身体每天都有大量细胞更新,肠道细胞尤其如此。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DNA需要被精确复制,但偶尔会出现错误,即“基因突变”。
大多数突变无关紧要或被身体修复,但少数关键突变会改变细胞的正常行为。与结直肠癌最相关的基因包括:
· APC基因:这是结直肠癌的“守门人”。正常情况下,APC蛋白能抑制细胞过度分裂。当APC突变后,细胞会开始不受控制地增殖,形成早期息肉(腺瘤)。
· KRAS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突变后的KRAS蛋白持续处于“开启”状态,如同卡住的油门,导致细胞疯狂增殖。
· TP53基因:重要的“抑癌基因”,负责在DNA损伤严重时触发细胞凋亡。一旦突变,受损细胞可能逃避死亡,继续累积突变。
这些突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甚至数十年的累积过程。
肠道微环境:癌细胞的“土壤”
除了基因突变,肠道局部环境也为癌症发生提供了“土壤”。慢性炎症是重要推手之一。例如,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高。长期炎症导致免疫细胞聚集,释放大量活性氧和细胞因子,加速DNA损伤和细胞变异。
此外,肠道菌群失衡也可能参与癌症发生。某些细菌(如具核梭杆菌)在健康人群中,它作为正常菌群参与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但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可引发局部或系统性感染。可促进肿瘤生长,抑制免疫应答,破坏肠道屏障功能。
从息肉到癌:多阶段演进经典模型
结直肠癌通常遵循“腺瘤-癌序列”模式,这一过程可长达10-15年:正常黏膜→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性癌
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从小腺瘤发展为浸润性癌需经历多次基因突变和克隆选择。正是这个过程的存在,使得结肠镜筛查具有重要价值,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可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危险因素:什么推动了突变与进展?
· 饮食因素:高红肉(尤其加工肉类)、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相关。可能机制包括促进胆汁酸分泌、产生致癌物质(如亚硝胺)、改变菌群结构等。
· 生活方式: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可通过多种途径(如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免疫抑制)促进癌症发生。
· 遗传背景:约5-10%的结直肠癌与遗传性综合征相关,如林奇综合征(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些患者发病更早,进展更快。
· 年龄:90%以上患者年龄超过50岁,随着年龄增长,突变累积增多,免疫监视功能下降。
总之,预防与早期筛查是关键,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较长的癌前病变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干预窗口。保持健康饮食(多蔬果、高纤维、少食加工肉)、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烟酒,有助于降低风险。同时,推荐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或粪便潜血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内镜下腺瘤及息肉切除术正是有效预防和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核心手段。
预防之盾:铲除“癌前病变”的沃土
绝大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性息肉。这些息肉是肠壁上的异常增生,起初是良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部分会逐步积累基因突变,最终进展为癌症。内镜下切除术的核心预防作用就在于: 在息肉尚未癌变或仅处于癌变最早期时,就将其完整切除,从而从根本上阻断其向进展期癌症发展的路径。这被证明是结直肠癌一级预防中最有效的策略。
哪些息肉需要切除?
· 腺瘤性息肉: 尤其是直径大于1厘米、病理提示为绒毛状腺瘤或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必须切除。
· 进展期息肉: 无论大小,只要内镜下形态符合“结直肠癌早期浅表病变”特征,都需切除。
· 部分增生性息肉: 虽然通常癌变风险极低,但如果位于特定部位(如直肠)、尺寸较大或具有特殊亚型,也可能需要切除。
通过定期结肠镜筛查并切除这些癌前病变,可以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数据表明,接受结肠镜筛查并切除息肉的人群,其后续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降低40%至90%。
治疗之剑:根除早期癌的微创利器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许多局限于黏膜层或浅黏膜下层的早期结直肠癌,已经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达到根治效果,无需再进行传统的开腹手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两项主流技术:
· EMR: 适用于较小的、扁平的病变。医生通过向黏膜下层注射液体,将病变抬举,然后用圈套器一次性切除。
· ESD: 针对更大、更平坦或范围更广的病变。医生利用特殊电刀,在黏膜下层进行精细的剥离,能够将整块病变完整、大块地切除。整块切除对于获得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判断是否达到根治至关重要。
内镜下切除作为治疗手段的优势非常突出:
微创高效: 手术经自然腔道(肛门)进行,体表无切口,创伤小、出血少。
保留功能: 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结肠的完整结构和功能,避免了因外科手术可能导致的永久性造口、排便功能改变等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高。
恢复迅速: 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诊断兼治疗: 切除的组织可送病理检查,既能明确癌症的分期、分化程度及切缘情况,又能同时完成治疗。
成功的关键:定期筛查与术后随访
内镜下切除的成功建立在“早发现”的基础上。因此,推荐50岁以上人群接受常规结肠镜筛查。有家族史、遗传背景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则应更早开始筛查。
此外,切除术后并非一劳永逸。因为患者肠道内可能再长出新的息肉。因此,严格的术后随访至关重要。医生会根据首次切除息肉的病理性质、数量和大小,制定个性化的复查计划(如1年、3年或5年后复查结肠镜),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发病变,形成长期的保护闭环。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体系的逐渐完善,为广大民众筑起了防范之墙,真正做到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是每个人为自己健康做出的最明智投资。
作者:宋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审核:
吴晓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综合科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