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可降解塑料真的更环保?研究发现PBAT微塑料能促进豌豆生长,但有个隐藏风险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当农田里的地膜残留分解成“土壤中的PM2.5”——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农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隐形威胁。我国新疆大学、宁波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与传统塑料(PP、PE)相比,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如PBAT)能更有效促进豌豆生长,但其长期环境风险仍需警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微塑料:农田里的“隐形干扰者”

农业塑料(如地膜、大棚膜)是粮食增产的“功臣”,我国每年用量超130万吨,西北旱区棉田每公顷地膜残留量可达240公斤。但残留地膜分解产生的微塑料却像“慢性毒药”,破坏土壤结构、干扰微生物活动,导致作物减产10%-30%。

为破解这一矛盾,可降解塑料(如PBAT、PCL)被寄予厚望,但其与传统塑料对作物-土壤系统的影响差异尚不明确。团队以豌豆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传统微塑料(PP、PE)和可降解微塑料(PCL、PBAT)在0.1%和1%浓度下的作用,追踪幼苗、开花、成熟三个关键生长期的变化。

PBAT可降解微塑料:豌豆的“营养管家”

实验发现,可降解微塑料中的PBAT表现突出:

  • 根系生长提速:0.1% PBAT处理使豌豆幼苗期根系生物量增加35.3%,如同“给根系开小灶”;成熟阶段,1% PBAT组根系生物量仍比对照组高20%,而传统塑料PP在1%浓度下根系生物量反而降低10%。
  • 微生物活性增强:PBAT能刺激土壤中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该酶如同“氮素挖掘机”,促进土壤有机氮转化为可吸收的铵态氮,使豌豆氮吸收量提高15%-20%。
  • 群落多样性提升:0.1% PBAT处理使幼苗期土壤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加10%,关键菌群如变形菌门、酸杆菌门丰度提高,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增强,如同“土壤微生物开了场高效协作会”。

传统塑料:效果“时好时坏”,暗藏风险

相比之下,传统微塑料(PP、PE)的影响则“飘忽不定”:

  • 生长促进不稳定:0.1% PP在开花期使豌豆地上生物量增加126%,但1% PP却导致幼苗期地上生物量减少43.4%,如同“时好时坏的天气”。
  • 养分竞争加剧:PE在高浓度(1%)下会与微生物争夺碳源,导致土壤有机碳分解变慢,有效磷含量降低10%,反而限制豌豆生长。

隐藏的挑战:可降解塑料并非“完美解”

尽管PBAT表现亮眼,研究也揭示了潜在问题:可降解微塑料在分解过程中可能释放更多微塑料颗粒,且1%浓度下会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15%,暗示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养分失衡。此外,PCL(另一种可降解塑料)在高浓度下会抑制纤维素酶活性,影响土壤碳循环,如同“好心办了坏事”。

团队指出,短期实验显示PBAT在0.1%浓度下综合效果最优,但长期大规模应用前,需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中的安全性,避免“以新污染替代旧污染”。

未来方向:让塑料“变废为宝”

研究为农业塑料管理提供新思路:优先推广PBAT等可降解塑料,但需严格控制浓度;针对传统塑料,可通过筛选高效降解菌群、研发“塑料-土壤团聚体”分离技术减少残留。论文通讯作者葛体达表示:“微塑料对土壤的影响是把‘双刃剑’,未来需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其与作物-微生物互作的深层机制。”

内容来自: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