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牛羊放线菌病发病机理与治疗措施

内蒙古赵华
原创
1998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从事动物疫病预防和饲养管理技术
收藏

笔者在养殖场(户)中开展饲养管理技术指导中,常发现一些养殖场(户)牛羊存在零星散发的下巴颌不明原因的肿大情况,部分畜主认为是肝片吸虫病,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也有部分畜主认为暂时不影响采食、喝水、反刍,没有采取及时治疗措施。有些牛羊特别是牛出现舌头肿大,伸出口腔外,不容易回位,认为是机体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引起的,补充后也没有效果。笔者经过有效治疗多例因放线菌感染引起的下巴颌肿大的牛羊,为养殖场(户)挽回了经济损失,相对提升了养殖效益。现将牛羊因放线菌感染引起的下巴颌肿大发病机理与综合治疗措施与同行分享,并欢迎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1.发病机理1.1放线菌简介:自然界存在的八大微生物包括三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四体(指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一病毒。放线菌是三菌之一,大小介于真菌与细菌之间,因菌落呈放线状而得名,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以泥土、空气、饲草最多,毒性相对没有细菌、真菌危害大。雨过天晴后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一般是放线菌代谢产物引起的。1.2放线菌感染引发牛羊下巴颌肿大机理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放线菌,具有致病性的放线菌主要有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为人畜共患病,牛羊猪驴等其它家畜都有感染的病例。常附在饲草料表面和饲槽表面,在牛羊采食饲草料的过程中,如被比较粗糙的农作物秸秆或禾本科植物的芒刺刺伤(以小麦芒居多),很容易造成口腔与食道黏膜的破损,放线菌通过黏膜破损进入机体、血液、腮腺等组织。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因此牛感染放线菌之后,会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引起牛羊下颌骨枝两侧肿大。林氏放线菌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器官(如舌、乳腺、肺等)肿胀。在实际案例中放线菌以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感染牛羊的病例居多。放线菌感染后症状一般表现缓慢,几个月甚至通一年以上,常在下颌骨的一侧慢慢肿大,最初肿块较软,不易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牛羊两侧下颌周围、上颌、颈部甚至颜面部都逐渐肿大,视诊下颌骨肿大,触诊为坚硬的结块。前期一般不影响采食,后期因放线菌蔓延到上颌及颌关节,影响牛羊采食,且引起牛羊咀嚼、吞咽困难,后期硬结会破溃、流脓,形成瘘管。因牛采食快,与感染放线菌饲草料接触面广,牛感染放线菌的发病率比羊要高。2.综合治疗措施牛羊感染牛放线菌后特征:一是因放线菌感染导致颈、面部骨性的结缔组织增生,引起下颌骨枝两侧肿大,类似骨骼组织一样坚硬;二是病程长,从最初的发现延伸到3-12个月,肿块不断增大,直径由几厘米发展到二十厘米左右,表面由软到坚硬,肿块中央出现破溃、流脓等特征。牛羊感染林氏放线菌后,舌、乳腺、肺等部位表现为慢性组织增生、化浓等现象。牛发病率要高于其它畜种,前期主要是耍舌头、流口水等特征,舌根部肿大,牙龈发肿,常常在舌头伸出口腔外面收不回来,注意与因多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异食癖的区别,前者表现舌头僵硬,不灵活,后者没有这症状。按照放线菌感染的不同时期,可分为发病初期(肿胀期)、发病中期(化脓期)、发病后期(瘘管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来控制该病,促进牛羊身体快速好转治愈。2.1发病初期(肿胀期)牛羊感染放线菌最初的1-3个月以内,因肿块较小(3-8厘米左右),鸡蛋一般大小,且肿块表面皮肤柔软,牛羊采食、饮水、反刍没有明显变化,畜主不易发现,甚至认为是肝片吸虫病或营养缺乏引起的水肿。其实仔细观察有明显的不同。肝片吸虫病或营养缺乏引起的水肿通常在下巴颏中部发生,皮肤表面柔软光滑,触诊有明显的波动感,伴随有眼结膜苍白、腹泻、消瘦等特征。放线菌引起的肿块最初也比较柔软,往往在下巴颌或颜面部的一侧,没有波动感,手摸牛羊有疼痛感。牛羊感染林氏放线菌后,治疗措施与牛放线菌感染初期大同小异。治疗措施:2.1.1  碘化钾对因放线菌引起的骨性结缔组织增生有软化和抑制生长作用。用法:碘化钾一次性口服,成年牛用 10-20克,犊牛用2-4克,羊用1.5-2克,以上病畜每天1次,连用10-14天。2.1.2  放线菌也是革兰氏阳性菌,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等使用可以配合治疗。用法:青霉素 240万单位和链霉素300万单位,注射用水溶解后,患部周围分点注射,每日1次,连用5天。2.1.3  用10%或20%恩诺沙星按10毫克每千克体重肌肉每天一次连续注射15天。2.1.4  可以按体重剂量口服四环素片,在临床中发现四环素片治疗放线菌效果十分明显,应该优先使用。2.1.5  保守封闭疗法:青霉素 40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0.5%的普鲁卡因50毫升兑到一起,用注射器在肿块周边分5-6个点注射进行封闭,可以控制放线菌继续蔓延。注意,肿块出现化脓现象不能使用保守封闭疗法。2.1.6  配合使用涂抹类药物有活血化瘀消肿作用的白芨膏,对于闭口性肿伤有辅助治疗作用。临床上不推荐使用鱼石脂软膏。以上治疗措施1和6配合2.3.4.5,其中2.3.4.5任意选一种治疗方法即可。2.2 发病中后期治疗措施牛羊放线菌病如果在发病初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病情继续扩散,肿块变大,肿块中部出现化脓,甚至蔓延到整个下颌、颜面部,上颌以及颌关节,严重影响牛羊正常采食、饮水、反刍等生理活动,进一步发展会进入瘘管期,肿块表面中间破损,不断向外排出黄褐色样的浓汁。该病具有传染性,威胁到同群其它牛羊的健康。治疗措施:牛羊放线菌病发展到中后期,常规治疗措施已经没有疗效,我们在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的办法摘除(需专业兽医人员操作)。这个肿块手术切除和其它细菌引起的脓包最大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放线菌后期引起的肿块,中间有脓包、甚至出现浓汁外流,肿块化脓周围却是骨性结缔组织增生,这种致密性结缔组织增生部位像骨骼一样坚硬,包含丰富的血管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常规的手术刀如4号手术刀柄和18号刀片无法切除,甚至把刀片折断,出现意外,需使用刀柄与刀片一体式的手术刀,才能把坚硬的骨性组织切除。二是在切除的过程中,肿块内因包含丰富的血管组织会大量出血,纱布一蘸停止出血,一取纱布血马上涌出了,引起弥漫性出血,纱布止血没有效果,又找不到明显的血管用止血钳止血,会引起兽医人员恐慌。因此要提前准备好火烙铁或电烙铁,在手术过程中,一旦出血不止,用烙铁进行止血,临床上止血效果明显,这种止血方法称“烧烙法”。为了确保切除骨性组织增生部位后不再出血,在使用烙铁止血后,用一团纱布团完全浸泡95%的医用酒精或碘酊后填充切除后的增生组织部位后,把切开的皮肤缝起来,等24小时不出血以后,拆开线后把纱布团取出来,再次把皮肤缝起来。第一次把皮肤缝合的方法在手术上称“假缝合”,常用于手术现场无法完全止血处理。肿块中间部位的浓汁处理办法和常规切除脓包一样,牛羊感染林氏放线菌化浓与牛放线菌化浓处理方式一样,包括穿刺、放脓,清洗,要排出浓汁,用抗生素或碘酊清洗等。以上经过手术办法处理的牛羊,如果有体温升高等发热症状,可以使用青霉素等药物注射或输液。以上方法对处理中后期牛羊放线菌病效果很好。2.3综合预防措施牛羊放线菌病比较常见,主要从破损的皮肤,口腔黏膜、扁桃体等部位进入身体,因此要避免牲畜采食坚硬、比较粗糙的农作物秸秆或禾本科植物的芒刺刺伤(以小麦芒居多);同时加强饲养管理,适当补充黄芪多糖、Vc等增强牛羊体质的措施,保持良好的抗疫病能力;定期消毒,做好养殖场的消毒灭源工作;不在低洼潮湿的草地放牧;发现牛羊有小伤口要及时治疗。

内容来自:原创,2024年8月在当代畜牧杂志发表

评论
科普66a6220d67689
举人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5-10-13
科普高中学生
贡士级
阅读全文
2025-10-13
内蒙古赵华
少傅级
阅读理解一下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