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月月谈 | 无花果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无花果

文先果揉味甘甜

典趣:

唯独无花不竞芳

千山花开万树香

典故趣闻

无花果,又叫映日果、文先果、奶浆果、品仙果,每当成熟时挂在枝头,果皮饱满温润,果肉绵软甘甜,自带一股清甜香气,深受人们喜爱。

无花果的起源古老而神秘,相传是在汉代时从西域(今新疆区域)流入内地,到唐朝经由丝绸之路传播至陕西、甘肃等地,最后进入中原,因为果实像极了馒头而被称为木馒头。

到了宋朝,张师在《倦游杂录》中记载:“木馒头,京师亦有之,谓之无花果。状类小梨,中空,既熟色微红,味颇甘酸,食之大发瘴。岭南尤多,州郡待客,多取为茶床高饤,故云。”

明朝无花果的称呼变得更加普遍。朱橚在《救荒本草》中描述:“无花果,生山野中,今人家园圃中亦栽。叶形如葡萄叶颇长,硬而厚,稍作三叉,枝叶间生果。初则青小,熟大,状如李子,色似紫茄色,味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无花果出扬州及云南,今吴、楚、闽、越人家,亦或折枝插成。枝柯如枇杷树。三月发叶如花构叶,五月内不花而实。实出枝间,状如木馒头,其内虚软。采以盐渍压实令扁,日干充果食。熟则紫色软烂,甘味如柿而无核也。”

到了清朝,陈梦雷编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对“无花果”的称呼定型。这部大型百科全书收录了对它的详细描述,将其正式命名为“无花果”,并成为中国文化中无花果的正式名称。

在我国古代,无花果虽不如桃李那般在诗词中频繁亮相,却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印记。其实,无花果是有花的,只不过花朵躲藏在果实内部,因其开花时花朵极小,并隐于囊状花托内,不易被发现,古人便以为它“不花而实”,故得名“无花果”。这种独特的结果方式,让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甚至被赋予“默默奉献”的寓意。食用时,掰开果实后可以看到里面诸多细小且呈絮状的结构,这些就是无花果的花。它们非常小且密集,颜色偏淡红色。也就是说,我们平常食用的无花果果肉,其实就是无花果的花。

图:花瓣网

无花果属于桑科榕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片宽大浓绿,边缘呈掌状分裂,颇具观赏性。其果实生长于叶腋处,形状较大,呈梨形,成熟时颜色呈紫红色或黄色,花果期可达5~7个月。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无花果的药用价值。唐代《本草拾遗》中记载“主开胃,止泄痢”,指出了其健胃止泻的功效。明代《本草纲目》则进一步补充“治五痔,咽喉痛”,明确了其在治疗痔疮和咽喉疾病方面的作用。

无花果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胃、润肺止咳、解毒消肿的功效。历史上有不少关于它药用的轶事。清代《本草备要》中曾提及:有位老人常年患有咽喉肿痛,多方医治无效,后偶然食用了新鲜无花果,症状竟逐渐缓解,坚持食用一段时间后,多年的顽疾得以痊愈。这正印证了无花果利咽消肿的功效。

在民间,无花果治疗痔疮的用法尤为常见。《滇南本草》中记载,将无花果鲜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水熏洗,可缓解痔疮肿痛出血。现代研究也证实,无花果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和酶类,有助于促进消化、消炎杀菌,对胃肠道疾病和肛周炎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有趣的是,无花果的药用价值还在中外交流中留下痕迹。据记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商旅们常携带无花果干,既能充饥,又能缓解途中因饮食不当引起的肠胃不适,成为跨越地域的“便携良药”。

秋季采摘,水潦,晒干或鲜用。从文化象征到药用价值,无花果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功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滋养着人们的生活。

药材来源

桑科植物无花果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健脾益胃,润肺止咳,解毒消肿。适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痔疮便秘,咽喉肿痛,带下病,热痢,咳嗽多痰,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g);或生食,适量。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食疗推荐

无花果蜂蜜饮

原料:干无花果10克,蜂蜜适量。做法:将无花果洗净,加水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后加入蜂蜜调味即可,每日1次。功效:润肺止咳、润肠通便,适用于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者。

温馨提示

无花果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脾胃虚寒者慎用。

内容来自:药葫芦娃

评论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09-19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