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若未及时诊治,可能引发慢性盆腔痛、不孕等严重后果,成为不少女性的“健康隐患”。今天就带大家全面认识盆腔炎,学会科学预防与应对。
一、什么是盆腔炎?
盆腔炎全称为“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统称。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
- 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症状明显,若及时规范治疗,多数可彻底治愈。
-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迁延不愈导致,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常见致病菌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通过性接触或上行感染引发。
二、警惕这些“盆腔信号”
盆腔炎的症状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感染范围相关,主要表现有:
1. 下腹部疼痛:最典型症状,多为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坠痛,活动后、性生活后或月经期间疼痛会加重;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剧烈腹痛。
2. 白带异常:白带量明显增多,颜色变为黄色、黄绿色或脓性,质地黏稠,常伴有异味。
3. 月经紊乱: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部分女性还会伴随痛经加重。
4. 全身症状:急性盆腔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不明显,偶有低热、乏力。
5. 其他不适:若炎症波及泌尿系统,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若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能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宫外孕)。
需注意,部分慢性盆腔炎患者症状轻微,仅表现为偶尔的下腹部不适,易被忽视,进而延误治疗。
三、哪些行为会增加盆腔炎风险?
了解高危因素,能帮我们提前规避风险,主要包括:
- 不洁性生活: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或伴侣患有性传播疾病(如淋病、衣原体感染),会显著增加病原体入侵的概率。
- 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宫颈口相对开放,若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经期盆浴或性生活,易导致病原体上行感染。
- 宫腔手术史:人工流产术、放取宫内节育器、输卵管通液术等宫腔操作,若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
-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阴道炎、宫颈炎未及时治疗,炎症可上行至盆腔;阑尾炎、腹膜炎等腹腔炎症也可能直接蔓延至盆腔。
- 免疫力低下: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导致免疫力下降,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易诱发盆腔炎。
四、科学诊治:别让“小炎症”拖成“大麻烦”
1.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出现疑似症状后,需尽快到正规医院妇科就诊。医生会结合症状、妇科检查(如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举痛检查)、超声检查、血常规等综合判断,必要时还会进行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致病菌类型。
2. 规范治疗,坚持到底
盆腔炎治疗以抗感染为主,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方案:
- 急性盆腔炎:多采用口服或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需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通常疗程为14天左右),不可因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否则易转为慢性。
- 慢性盆腔炎:治疗相对复杂,常采用“药物+物理治疗”结合的方式。药物以抗生素(针对急性发作)、中药调理为主;物理治疗(如微波、红外线、超短波)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 手术治疗:若出现输卵管脓肿、盆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药物治疗无效时,需通过手术引流或切除病灶。
五、日常预防:守护盆腔健康,从细节做起
1. 做好性生活防护: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外阴。
2. 重视经期卫生:经期勤换卫生用品,选择正规品牌的卫生巾、护垫;经期避免盆浴、游泳、性生活,不做宫腔操作。
3. 规范宫腔操作:无生育计划时做好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次数;如需进行宫腔手术,务必选择正规医院,术后遵医嘱做好护理,避免过早性生活。
4. 及时治疗下生殖道炎症:发现阴道炎、宫颈炎等疾病,应尽早规范治疗,防止炎症上行蔓延至盆腔。
5.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提高身体抵抗力。
总之,盆腔炎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