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时光机|1909年9月21日,冯如成功试飞了由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1909年9月21日黄昏,美国奥克兰市郊匹满高地的麦田上空,一架双翼飞机正迎着强风缓缓爬升。机身骨架由轻质木材构成,帆布蒙皮在夕阳下泛着暖光,6马力内燃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农场的宁静。驾驶这架简陋飞行器的年轻人,正是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他在10-15英尺的高度完成了约800米的椭圆形飞行,当飞机稳稳降落时,围观的华侨爆发出热烈欢呼,中国人首次依靠自主设计制造的飞机实现了动力飞行。


青年时期的冯如

1884年,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时随表舅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异国他乡,他白天在工厂忍受长达12小时的劳作与欺凌,夜晚则挤出时间钻研机械知识。目睹美国工业的强盛与祖国的贫弱形成的鲜明对比,冯如立下誓言:“今中国贫弱极矣,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经过多年苦学,他不仅精通36种机器操作,改良的无线电传送机和小型发电机还赢得了美国厂商的青睐。

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成功消息传来,彻底改变了冯如的人生轨迹。这位敏锐的青年意识到“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航空救国”主张:“倘得千数百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当时航空技术尚处萌芽阶段,欧美也多将飞机视为新奇玩具,冯如却已预见其国防价值。1908年5月,冯如变卖家产并募集华侨资金1000余美元,在奥克兰一间仅7平方米的小屋创办“广东制造机器厂”,开始了中国人对航空的探索。


冯如在广州燕塘准备试飞(坐在飞机上的是冯如,其余的是他的助手)

“冯如1号”的研制是一场在困境中的突围。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封锁,冯如只能参考莱特兄弟飞机的公开资料,用最原始的方法反复试验。这架飞机采用当时主流的双翼布局,机长7.43米,翼展7.62米,空重约150公斤。不同于莱特兄弟的滑橇式起落架,冯如创新性地安装了四个车轮,大幅提升了地面滑行的稳定性,这一改良后来被证明具有前瞻性。飞机搭载6马力气冷内燃机,通过链条传动驱动1.8米双叶螺旋桨,虽然动力有限,但足以让这个钢铁与木材的组合体挣脱地心引力。

1909年9月21日,冯如首次试飞尝试因机械故障失败,他随即带领助手连夜修改,更换车轮后再次挑战。当飞机终于离地,围绕小土山完成预定航线时,在场的《旧金山考察家报》记者惊叹不已,次日便以头版报道赞誉他为“东方的莱特”,惊呼“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了!” 这次飞行距离虽仅800米,却比莱特兄弟首次试飞的36米有了显著进步,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


1909年9月23日,《旧金山考察家报》头版报道冯如

成功并未让冯如留恋异国名利。面对美国企业的重金挽留,他坚定表示:“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1911年,他带着改进的“冯如 2 号”飞机(75马力发动机,能飞行1600米)和技术团队回国,在广州燕塘建立飞行器公司,成为中国本土航空工业的起点。遗憾的是,1912年8 月25日,冯如在飞行表演中为避让地面观众不幸失事殉难,年仅28岁。

冯如的短暂一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精神基石。他在世界航空史尚属幼年的时期,用智慧和勇气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证明了中国人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创造力。

参考来源:《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学习时报》、恩平融媒

内容来自: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评论
科普5cff1750c4699
大学士级
了解
2025-09-25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