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ICU探视期间,家属可以做些什么?

健康百科汇
学习与健康相关的小知识
收藏

重症医学科患者因病情危重、治疗周期长,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家属的科学关怀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结合ICU医疗规范与患者身心需求,家属可通过以下四大维度实施关怀,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传递亲情支持。

一、合规携带“喜悦类”物品,营造温馨氛围​

家属需提前与患者所在科室的护士站沟通,确认医院对携带物品的具体规定(如是否允许带入毛绒玩具、照片、小型绿植等),避免违规。可携带的物品需满足“无安全隐患、不影响医疗操作、能唤起患者积极情绪”的原则,具体包括:​

1.回忆类物品:携带患者日常喜爱的家庭合影(如全家福、患者与亲友的旅行照),将照片整理成便携的相册或塑封后随身携带,方便患者随时翻看;若患者有收藏爱好(如邮票、徽章),可携带 1-2 件体积小巧的藏品,避免数量过多占用医疗空间。​

2.感官舒适类物品:若患者对气味不敏感且医院允许,可携带无刺激性的香薰片(如薰衣草味,需提前确认是否影响同病房患者);携带患者常用的柔软毛毯或小抱枕(需提前清洗消毒,贴好患者姓名标签),帮助患者在病房中获得熟悉的舒适感;对于视力不佳的患者,可携带能播放轻柔音乐的小型播放器(如mp3,提前下载患者喜爱的轻音乐或戏曲,音量调至不影响他人的范围)。​

3.互动类小物件: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如手部活动正常),可携带小型拼图(100片以内,避免过于复杂)、磁性象棋/跳棋(体积小巧,便于在病床上使用),通过轻度互动转移患者对病情的注意力,增添相处的乐趣。​

二、多维度互动:语言鼓励、亲情抚触与呼唤结合​

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的结合,让患者感受到亲情关怀,增强治疗信心,具体操作如下:

1.语言鼓励:具体、真诚,贴合患者需求:避免使用空泛的鼓励(如“你要加油”),而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表达认可,例如:“今天护士说你比昨天多喝了半杯粥,恢复得越来越好了,继续保持呀”“你之前一直说想出院后去公园散步,等你身体好一些,咱们就一起去,我已经查好附近公园的花开了”;若患者因治疗产生疼痛或不适,家属可轻声安慰:“我知道现在有点不舒服,医生说这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咱们再坚持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我会一直陪着你”。​

2.亲情抚触:适度、轻柔,尊重患者意愿: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抚触方式:对于意识清醒、身体无严重创伤(如术后伤口未愈合)的患者,可在聊天时轻握患者的手(避免用力紧握,保持自然放松),或用手掌轻轻抚摸患者的额头、头发(动作轻柔,频率缓慢);对于卧床且活动不便的患者,可在协助医护人员翻身时,轻轻按摩患者的手臂、腿部(避开输液管、伤口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若患者表示抗拒(如避开手部、皱眉),需立即停止抚触,改为其他互动方式(如陪伴患者看照片),尊重患者的感受。​

3.亲情呼唤:高频、亲切,强化情感联结:在探视过程中,家属可频繁使用患者熟悉的称呼(如昵称、小名);若患者意识模糊(如术后恢复期、老年患者),家属可在病床边轻声呼唤患者的名字,同时讲述简单的日常小事,通过熟悉的声音和场景,帮助患者唤醒意识,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三、回忆分享:唤起愉快记忆,增强情感共鸣​

通过谈论患者过往的愉快经历,帮助患者转移对病情的注意力,唤起积极情绪,具体方法如下:​

1.选择患者感兴趣的回忆话题:家属需提前梳理患者过往的“愉快节点”,例如:患者的生日聚会、子女的婚礼、家庭旅行、患者曾经的工作成就(如“你之前在单位获得优秀员工的时候,还带咱们全家去吃了大餐,你记得吗?当时孩子还说以后要像你一样厉害”)、患者的兴趣爱好(如“你之前喜欢养花,咱们阳台的那盆月季,现在开花了,我拍了照片,你看”);话题选择需避免涉及患者的遗憾或痛苦经历(如失去亲人、失败的事情等),确保回忆内容始终积极向上。​

2.结合细节,增强画面感:在讲述回忆时,家属可加入具体细节,让患者更易沉浸其中,即使患者无法准确回答,也能通过话题互动感受到陪伴。

内容来自: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