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肾脏 “最怕” 这几类药,服用时如何守护肾安全?

医路肾康
原创
传播肾病医学信息·荟萃学科人文交流
收藏

肾脏作为人体药物代谢与排泄的 “核心枢纽”,约 70% 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需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但这一 “特殊身份” 也让肾脏长期暴露在药物的潜在风险中 —— 部分药物具有明确肾毒性,若使用不当,原本用于治病的药物可能变成损伤肾脏的 “隐形杀手”。尤其是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需警惕。想要在用药的同时守护肾脏,首先要认清最易伤肾的三类药物,再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

一、认清 “伤肾药” TOP3:这三类药物对肾脏威胁最大

在众多药物中,有三类药物因肾毒性强、损伤风险高,被称为肾脏的 “头号天敌”,日常用药时必须格外谨慎:

1. 非甾体类止痛药: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直接 “灼伤” 肾小管

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使用)等非甾体类止痛药,是生活中最易被误用的伤肾药物。很多人出现头痛、牙痛、关节痛时,会自行到药店购买服用,却不知这类药物会从两方面伤害肾脏:一方面,它们会抑制肾脏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脏血流量,尤其在身体缺水、感冒发烧等情况下,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另一方面,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长期服用(如连续超过 1 周)会导致肾小管坏死、纤维化,逐渐发展为 “止痛药肾病”,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后期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

更危险的是,这类药物的损伤具有 “隐蔽性”—— 短期少量服用可能无明显不适,但损伤会悄悄累积,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肾脏往往已造成不可逆伤害。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肾毒性 “无药可解”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但它们的肾毒性极强,且损伤具有 “剂量依赖性”—— 用药剂量越大、疗程越长,肾损伤风险越高。这类药物会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部分患者用药后 1-2 周内就可能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

更可怕的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损伤还可能伴随耳毒性(听力下降、耳鸣),且两种损伤多为不可逆,即使停药后,肾功能也难以完全恢复。临床使用时,医生会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并定期监测肾功能,但仍有部分人因自行购买、滥用(如用于治疗普通感冒),导致肾脏损伤。

3. 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关木通、青木香等,让肾脏 “永久受损”

受 “中药温和无副作用” 的误区影响,很多人忽视了部分中药的肾毒性,其中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马兜铃)危害最大。马兜铃酸会直接损伤肾间质,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这种损伤具有 “不可逆性” 和 “累积性”—— 即使短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也可能导致肾功能永久性下降;长期服用则可能快速发展为 “马兜铃酸肾病”,最终需要终身透析。

很多人轻信 “偏方治大病”,比如用含关木通的中药 “利尿排毒”,或用含青木香的中药 “调理肠胃”,却不知这些偏方正是肾脏的 “致命威胁”。因此,服用中药前必须明确成分,坚决避开含马兜铃酸的品种。

二、守护肾安全的 3 个关键:科学用药,远离伤肾风险

无论是服用上述三类药物,还是其他药物,只要做好以下 3 点,就能最大程度降低肾损伤风险:

1. 用药前必 “报备”:把健康情况 “全盘托出”

用药前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完整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等肾病史;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评估用药风险,选择肾毒性低的药物,或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如降糖药与非甾体止痛药同服,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和肾损伤风险)。

比如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时,若同时需要止痛,医生会建议改用对乙酰氨基酚(肾毒性远低于布洛芬),而非自行服用止痛药。切勿隐瞒病史或用药情况,否则可能导致医生误判,增加用药风险。

2. 不自行加量或长期吃:严格遵医嘱 “按量按时”

很多人觉得 “药量越大,好得越快”,或 “症状没缓解就一直吃”,这种做法极危险。尤其是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必须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用,不自行增加剂量、延长用药时间,也不随意停药。

例如,非甾体止痛药连续服用不宜超过 3 天,若 3 天后症状仍未缓解,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而非继续服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疗程通常为 7-10 天,即使症状好转,也需按疗程服用(避免细菌耐药),但不能擅自延长。同时,避免同时服用多种成分相似的药物(如同时吃两种止痛药),防止药物过量。

3. 服药时多补水:让药物代谢产物 “快速离场”

服药期间(尤其是服用可能伤肾的药物时),要保证充足饮水量,每天喝 1500-2000ml 温水,少量多次饮用。充足的水分能增加尿量,帮助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快速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减少药物在肾小管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药物对肾脏的直接刺激和损伤。

比如服用抗生素期间多喝水,既能促进药物排泄,又能减少药物在尿路中的浓度,降低尿路感染风险;服用止痛药时多喝水,能缓解药物导致的肾血管收缩,保护肾功能。但需注意,若本身有严重肾功能不全、水肿等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病情。

三、高危人群需警惕: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停药就医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肾脏本身较为脆弱,用药后需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若服药后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每天少于 400ml)、眼睑或脚踝水肿、腰酸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是肾损伤的信号,需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检查肾功能(如血肌酐、尿素氮),避免延误治疗。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绝非 “越多越好”“越久越好”。认清易伤肾的药物,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才能在治病的同时守护肾脏安全。别让 “治病药” 变成 “伤肾药”,科学用药、对肾脏负责,才是对健康最好的保障。

内容来自: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