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那些常见的养胃误区,你中了几个?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忙碌的现代社会,让很多人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损伤了自己的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1.2亿的患者正在饱受胃肠疾病的困扰,很多人虽然注重于养胃,但实际上很多养胃方法都是“坑”,不健康的方法不但起不到养生的效果,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误区一:喝粥养胃

  胃不舒服喝点粥,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常识,殊不知,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喝粥只会雪上加霜。对有些病症,如消化不良,喝粥是有好处的。因为粥比较容易消化,而且消化不良多是因为胃酸分泌不足造成的,喝粥可以开胃,刺激胃酸分泌。但是喝粥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恢复却有害无益。因为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酸过多所致,喝粥可能会刺激胃分泌出更多胃酸,反而会加重症状。

误区二:牛奶养胃

  传统的观念认为牛奶能中和胃酸,对消化性溃疡的康复有帮助。最新研究表明,大量摄入牛奶能促进胃酸分泌,比牛奶本身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所以,如胃溃疡,食管炎,糜烂性胃炎等需要抗酸治疗的人都不宜喝牛奶。

误区三:生姜水养胃

  生姜水具有发汗、解热等功效,能驱寒保暖,胃寒的人适量喝姜水可以起到温胃养胃的作用。但是胃热的人不可多喝。姜本身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部不适,引发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本身胃热或阴虚火旺体质者长期喝姜水会引起上火,甚至加重胃病。

误区四:少食多餐

  近年来“少食多餐”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少人觉得减少每顿饭的食用量,增加每天吃饭的

次数,有助于减轻吃得过饱带来的胃肠负担,达到养胃的目的。实际上对于健康的人群来说,少食多餐不能养胃,进食的次数增多,相当于延长了胃的工作时间,少食多餐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量,使胃溃疡经常受到胃酸的腐蚀,不利于溃疡面的愈合。正确做法是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有助于让胃的运动细胞、胃酸分泌形成规律,使胃功能更协调,起到养胃的作用。

误区五:多吃素食

  很多人觉得肉类不好消化,而蔬菜等素食更好消化,胃不好的人只能吃素。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肉类中含有多种植物性食物所不具备的营养素,如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铁、锌以及维生素。胃黏膜修复、更新都需要足够的优质蛋白,而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

误区六:猴菇饼干养胃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猴菇养胃”的广告,猴头菇中确实含有一些多糖类、肽类以及蛋白质,这些生物成分具有改善炎症、抗氧化,甚至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但实际中,猴头菇饼干中的猴头菇含量很少,并不能起到养胃的作用,而且饼干中含有大量油脂、糖、盐等食品添加剂,长期大量食用会增加胃的负担,造成胃黏膜的损伤,且热量摄入超标还会导致肥胖等问题。

  最后,胃不仅仅是消化器官还是情绪器官,压抑情绪也会影响胃动力,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嗳气,胃酸分泌增加等情况,所以大家在养胃的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悦。吃好喝好,肠胃更好。

作者:

厉遥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特需医疗部 护师   

胡梦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特需医疗部 主管护师  

审核:辛晓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营养科 副主任营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评论
老于学科普
少傅级
已阅
2025-09-24
吴汉秋
学士级
学习科学养生知识,科学养胃,健康一生。
2025-09-25
包庆华
太傅级
阅读
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