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彭国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水果是健康的代名词。早餐时搭配牛油果,下午茶用草莓和蓝莓点缀酸奶,晚餐后再来一盘香甜清爽的水果拼盘——这样的饮食搭配,似乎是健康生活的标配。
然而,错误的吃水果方式,不仅无法发挥水果的营养优势,反而可能加速衰老、加重身体负担,甚至诱发慢性疾病,让本应滋养身体的水果变成了“健康隐患”。
过量食用会加速衰老?
“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是很多人潜意识里的想法。尤其对注重养生或渴望瘦身的人来说,以大量水果代替正餐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但事实证明,过量摄入水果不仅会导致营养失衡,还可能成为加速身体老化进程的“隐形推手”。
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极低。如果每天大量食用水果,长期下来容易导致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和优质蛋白质的缺乏。
而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细胞、修复组织的关键物质,缺乏会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皮肤失去弹性;脂溶性维生素需要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吸收,若长期少吃肉类、坚果等脂肪来源,可能会因吸收不足导致皮肤干燥、视力下降;必需脂肪酸则是细胞膜的“建筑材料”,缺乏会让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出现敏感、脱屑等症状,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显老。
每天该吃多少水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居民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这个分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加上一小把草莓,或者一根香蕉加一个橙子。值得注意的是,最好分两到三次进食而非一次性吃完一天所需量,这样既可避免短时间内摄入过多糖分,也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其中营养成分。
特定人群需谨慎控制水果的摄入量。
糖尿病患者:由于水果中含有果糖和葡萄糖直接影响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低GI值的种类,并且严格遵循医生或营养专家给出的指导,在两次进餐间隙时食用,以防餐后立即吃水果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减肥人群:虽然相较于其他食品而言水果热量较低,但过量摄取仍有可能转化为体内脂肪并储存起来。减肥期间可以适当吃些水果,但需要将其计算入全天总热量范围内,防止因过度依赖水果而超出预期热量预算。
胃肠功能较弱者:尽管膳食纤维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过多摄入反而会造成腹部胀气或腹泻等症状。这类人群应当挑选容易消化吸收的类型并且控制好每次食用的数量。
什么时间吃水果更好?
“吃完饭来块水果,解腻又助消化”,很多人会选择在吃完饭后立即吃水果,但从消化生理角度看,饭后立即吃水果不仅无法“助消化”,反而会加重肠胃负担。
胃消化食物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若是在刚吃完饭的情况下立刻再吃水果,不仅延长了整个胃排空所需时间,还可能导致腹胀、打嗝、反流、灼热等症状。长期如此,还会使胃部持续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引发功能性紊乱,甚至是慢性胃炎或溃疡性疾病。
此外,在正餐结束后不久就紧接着食用高糖分含量的水果,会增加血液中的糖含量,使得血糖在短时间内再次升高,形成血糖双峰。这种情况对于普通健康个体来说或许仅表现为暂时性的轻微不适感;然而,对于那些本身就有糖尿病倾向或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而言,风险较高。
科学的安排吃水果时间
两餐之间:此时胃内食物已部分消化,吃水果能快速补充能量,还能通过膳食纤维增加饱腹感,避免下一餐暴饮暴食。同时,这个时间段吃水果,糖分吸收相对平缓,不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
餐前1小时:若想控制体重,可在餐前1小时吃少量低GI水果,膳食纤维能提前“占据胃部空间”,减少正餐摄入量。
运动后30分钟:运动时身体消耗大量糖原,此时吃水果能快速补充糖分,帮助恢复体力,且不会给肠胃带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