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开海季!别让海鲜“痛”到娃,宝妈宝爸必看指南

福棠儿童用药咨询中心
儿童医学研究、儿科诊疗新技术推广、儿科人才培养、儿童健康教育
收藏

开海啦!码头上满是刚靠岸的虾爬子、飞蟹、鲅鱼,菜市场里飘着海的鲜气,不少宝妈宝爸早早就盘算着给娃做顿“海鲜大餐”。但海鲜虽好,小朋友的肠胃、皮肤、牙齿可都娇嫩,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海鲜“暗戳戳”地“痛”到。今天跟大家聊聊孩子吃海鲜要避开的“四大痛”。

一、警惕“痛风痛”!娃也可能中招

提到痛风,很多家长觉得是“大人病”,跟小朋友没关系?其实不然!虽然儿童痛风比成人少见,但近年来随着肥胖儿童增多、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比如海鲜)摄入增加,儿童高尿酸血症甚至痛风也在悄悄增多,尤其是有痛风家族史的娃,更要注意。

如果给宝宝吃海鲜时,还搭配着含糖饮料,会进一步影响尿酸排泄,增加痛风风险。一旦宝宝出现关节红肿、疼痛(比如脚踝、膝盖突然疼得不敢动),很可能是痛风急性发作了,这时候要做好这几点:

1、停吃高嘌呤海鲜+含糖饮料,多喝温水(每天1500-2000ml);

2、止痛选对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混悬液(按年龄体重算剂量);如果疼痛严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绝对不能把成人的药给宝宝吃。

3、疼没缓解或发烧,赶紧去儿科/风湿免疫科!

二、“肚子痛”别大意!新鲜+煮熟是关键

部分家长有生食的习惯,但其实,哪怕是刚刚打捞的海鲜,处理不当、没煮熟,或者宝宝对海鲜过敏,都可能让娃抱着肚子喊痛,甚至拉得脱水。

这些“坑”千万别踩:

❌“鲜”不等于“能生吃”:家长喜欢的生食谨慎与孩子一起分享。

儿童与成人的生理机能、免疫系统存在显著差异,对生海鲜中的风险因素耐受度更低,生食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且儿童肠道菌群尚未稳定,生海鲜中的外来细菌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进一步加重腹泻(如出现水样便、黏液便)。

如果娃已经吃坏肚子,轻度腹泻可以先给娃喝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冲,别稀释太浓或太淡),预防脱水;如果腹泻次数多、有黏液脓血,或者娃精神差、尿少,一定要及时去儿科就诊,别自己给娃用止泻药(比如蒙脱石散要遵医嘱,滥用可能掩盖病情)。

❌过敏娃要“躲着走”:海鲜是儿童常见过敏原,如果宝宝第一次吃某种海鲜,先给1-2小口,观察2-3天,要是出现腹痛、皮疹(风团、红斑)、呕吐、腹泻,甚至呼吸困难,就是过敏了,要立刻停吃,轻的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严重的必须马上送急诊!

三、“刺痛”藏风险!扎手别乱处理

活蹦乱跳的海鲜往往十分吸引小朋友的好奇,很容易趁大人不注意“偷拿”玩耍。容易被虾蟹壳、贝壳划破,甚至被海胆扎到,别觉得“小伤口无所谓”,处理不好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甚至有截肢风险。

正确步骤记好:

冲:流动清水/生理盐水冲伤口,别挤压(避免细菌深入);

消:用碘伏消毒(别用酒精,娃疼),包无菌纱布/创可贴;

防:伤口深、出血不止,或没打够破伤风疫苗,立刻去医院!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发热、流脓,或者娃发烧、精神差,可能是感染了,要立刻就医,避免发展成败血症。

四、别让“牙痛”毁鲜味!硬壳别用牙齿啃

娃牙齿没长好,一些海鲜的壳类长得好看,娃觉得好玩儿,可能就会用牙啃。这很容易导致牙釉质磨损、牙根断裂、牙龈出血等风险。


思考:海鲜+本地水果,能吃吗?

很多家长听说“海鲜和水果一起吃会中毒”,因为“海鲜里的五价砷会和水果里的维生素C反应生成砒霜”——其实这是谣言!

海鲜里的五价砷含量极低,要生成砒霜,得一次吃几十公斤海鲜+几克纯维生素C(相当于几十斤水果),正常吃根本达不到。大连开海季,搭配本地的樱桃、苹果、葡萄,完全没问题~

但小朋友脾胃弱,海鲜和水果都偏凉,建议吃完海鲜隔半小时再吃水果,一次别多吃(比如樱桃5-10颗,苹果1/4个),这样既尝了鲜,又不会伤肠胃。


开海季,是属于海鲜的快乐时光,也是家长给娃补充营养的好时机。但“鲜”的前提是“安全”,希望这篇指南能帮宝妈宝爸避开风险,让娃吃得开心、家长放心。如果娃吃海鲜后出现不适,别自己用药,及时带娃来医院。最后,祝大家都能在大连的海味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夏秋!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

2.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 年版)

3.《海洋生物伤害急救指南》WHO

4.国家科普平台资源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

希望广场儿童院区药剂科

王雪婷

内容来自:开海季!别让海鲜“痛”到娃,宝妈宝爸必看

评论
科普5bf4126592cf8
太傅级
普及
2025-10-01
科普达人精英
太师级
开海季,是人们享受海鲜的快乐时光,不能忽视食用海鲜的安全风险!
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