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污染是影响空气清洁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们的印象中,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常与森林、草地联系在一起。但其实,沙漠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沙漠能吸收二氧化碳
多项研究表明,沙漠能吸收二氧化碳。其实,这类研究成果并不罕见。对中国西北的戈壁沙漠研究发现,干旱区土壤每年每公顷可吸收约20~30公斤二氧化碳,尽管速率较低,但因其面积广阔,总贡献不可忽视。对美国莫哈韦沙漠的生物结皮(以蓝藻、地衣和苔藓为主)及其对土壤碳库的贡献研究显示,生物结皮覆盖区域的地表碳吸收速率可达每年每公顷50公斤。而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植被每年每公顷约吸收0.5~1吨二氧化碳。
沙漠如何吸收二氧化碳?
沙漠吸收二氧化碳的机制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涉及地质、生物和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01 矿物风化固碳
沙漠中常见的硅酸盐岩石(如玄武岩、橄榄石)会和雨水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盐离子。这些离子随地下水流入海洋,最终沉淀为碳酸盐岩石(如石灰岩),将碳封存数万年。中国戈壁沙漠的岩石每年每公顷可吸收约20~30公斤二氧化碳,相当于一辆小汽车行驶200公里排放的碳量。
碳酸盐岩石(如石灰岩)遇雨水时会溶解并吸收二氧化碳,但在干旱时重新结晶,部分二氧化碳又会被释放。这种“呼吸”过程在沙漠中尤为活跃。尽管短期封存能力有限,但全球沙漠的这种“呼吸”过程总贡献量仍能每年吸收大约10~15亿吨二氧化碳,约占人类排放量的3%。
02 生物结皮的力量
由蓝藻、地衣和苔藓组成的生物结皮,像一层薄毯覆盖在沙漠表面。蓝藻等微生物直接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它们分泌的胶质能将碳固定在土壤中。美国莫哈韦沙漠的生物结皮每年每公顷可吸收50公斤二氧化碳,是裸露土壤的10倍。
车辆碾压、过度放牧会破坏这层“地毯”,导致碳释放。中东地区因人类活动,生物结皮覆盖区已减少40%。1平方米生物结皮的固碳能力相当于10棵小树苗,且无需浇水维护。
03 沙漠植物的“生存智慧”
为了减少水分流失,仙人掌等植物在夜间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关闭气孔进行光合作用。这种机制虽然效率较低,但能长期运转。非洲撒哈拉边缘的灌木丛每年每公顷吸收0.5~1吨二氧化碳,约为热带森林的1/10,但碳储存更稳定。
沙漠植物将大量碳通过根系输送到地下1米~3米深处,形成难以分解的稳定碳库。例如,澳大利亚金合欢树的根系碳可储存数百年。枯萎的植物残体被沙尘掩埋后,可能加速矿物风化,进一步固碳。
04 沙尘暴的“跨界助攻”
撒哈拉沙尘携带铁元素飘至大西洋,刺激浮游生物生长,会间接促进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这一过程每年可封存约2亿吨碳。当然,沙尘过多可能遮挡阳光,反而抑制海洋生产力。
沙尘中的钙、镁颗粒能中和酸雨,减缓土壤和海洋酸化,保护其他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挑战与威胁
在沙漠固碳这件事情上,我们还面临诸多挑战与威胁,沙漠固碳有很大的脆弱性。
01 气候变化的威胁
温度升高会加速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可能让沙漠从“吸碳”转为“排碳”。极端干旱导致生物结皮死亡,也会削弱固碳能力。
02 人类活动的矛盾
在沙漠盲目种树可能耗尽地下水,破坏原有的矿物风化机制。
沙漠不是“碳汇主力军”,却是地球碳循环中不可替代的“特殊角色”,它们用岩石、微生物和植物的独特组合,在极端环境中维系着微妙的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