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手中的诊断报告即将展开,一场决定患者心灵走向的“生命对话”已悄然拉开序幕。向肿瘤患者告知坏消息,从来不是冰冷的信息传递,而是一场承载着人性温度的心灵托举 —— 它是穿透恐惧迷雾的第一束光,是搭建信任桥梁的第一块砖。让我们一同探寻那些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沟通之道。
一、坏消息告知指南:用温度开启对话
当需要向患者传递坏消息时,如同打开一个“沉重的礼物盒”,需以小心翼翼的姿态,守护患者的心灵。
1. 先做心灵的「天气预报」
告知坏消息前,需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① 心理无准备者:若患者对病情毫无预期(如从未想过自己可能患癌),可采用 “渐进式告知”,例如:“检查结果存在一些复杂性,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我们先完善相关检查。” 给予患者心理适应的缓冲期。
② 心理有准备者:若患者已通过身边案例等对病情有一定预判,可直接进入沟通阶段:“检查结果与您的猜测接近,我们一起聊聊后续方案。”
2. 把「知情权」还给患者
每个人对真相的接受度存在差异,沟通时应遵循“意愿优先”原则:
① 询问意愿:首先征得患者同意,如:“您希望了解目前的病情状况吗?”
② 尊重选择: 若患者暂不愿知晓,需尊重其决定;若患者愿意了解,则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分阶段传递信息,避免信息过载。
(AI配图)
3. 用「信息地图」驱散恐惧
恐惧往往源于未知,为患者构建清晰的“信息地图” 至关重要:
① 病情阶段:明确告知疾病分期, 如:“您的病情目前处于 Ⅱ 期。”
② 治疗方案:列举可选方案并说明利弊,例如:“目前有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两种方案。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但根治率较高;靶向治疗副作用较小,但需要长期监测。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哪种方案更适合您。”
③ 决策参与:邀请患者共同参与治疗决策,赋予其对治疗的 “掌控感”。
(AI配图)
4. 告知后,陪伴是最好的「治愈良药」
获知坏消息的患者,常如突然坠入深海般感到孤独与无助。此时,无需过多言语安慰(如 “加油”“别难过”),行动陪伴更为重要:
① 静默支持:静坐身旁、递一杯温水、轻拍肩膀等细微举动, 传递 “我在陪伴” 的温暖。
② 情感共鸣: 如同电影《哪吒》中,哪吒父母以爱与陪伴帮助其找到自我价值,医护人员与家属的陪伴,能让患者感受到 “有人愿意陪我在困境中前行” 的力量。
(AI配图)
二、掌控感:让生命重新「握在手里」
电影《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折射出肿瘤患者内心对生命掌控权的渴望。这种掌控感并非“打败癌症”的宏大目标,而是具体的“选择权利”:
① 治疗决策:参与治疗方案的讨论与选择。
② 生活支配:决定每日饮食、阅读、社交等生活细节,如患者所言:“虽然癌症来临,但我仍能决定今天吃什么饭、看什么书、见什么人。”
③ 情感陪伴:选择希望谁陪伴在身边,构建属于自己的支持系统。
(AI配图)
三、每个人都能成为「心灵守护者」
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肿瘤患者的“敖丙”—— 无需非凡能力,只需多一份理解与耐心:
✅ 一句真诚的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
✅ 一个鼓励的表达: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传递无声的支持。
✅ 一段安静的陪伴:无需多言,静静守护在侧,成为患者心灵的港湾。
在这场与癌症的“较量”中,爱与理解是最强大的力量。愿我们以温暖的陪伴,成为照亮患者生命迷雾的那束光,陪他们一步步走向希望的方向。
结语
若您身边有肿瘤患者,不妨尝试以这些充满温度的方式陪伴他们,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心灵的慰藉与力量的源泉。愿每一次“生命对话”,都能在沉重中传递希望,在困境中守护心灵。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罗飞 胡建莉 何静婷 代艺
罗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管护师、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肿瘤分委会委员,上海《抗癌》杂志社 青年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医学电子绘画入门》公选课 授课讲师。
以第一作者发表11篇学术论文、1篇科普期刊;主持院内课题1项、参与3项院校科研课题;参编科普书籍4部。完善临床、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热爱宣传科普工作,在各大医学公众平台发表50多篇科普图文及宣传作品。作为签约医学插画师参与《腾讯医典》、《百度健康医典》医学可视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