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近1亿人正遭受着一种“沉默呼吸病”的困扰,它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1],可患病知晓率仅0.9%,肺功能检查率也只有6.7%[2],高患病率与低认知度的巨大反差,让无数患者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今天,我们就来全面揭开慢阻肺的面纱,教你如何预防、识别与管理这种疾病。
图源:Pixabay
一、认识慢阻肺:不只是“老慢支”
很多人以为慢阻肺就是“老慢支”或哮喘,其实它是一种独立的慢性气道疾病,核心特征是持续气流受限,伴随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简单来说,患者的气道会逐渐变窄、堵塞,就像呼吸时要对着一根被挤压的吸管,每一次吸气都变得费力。
确诊慢阻肺不能仅凭症状判断,必须通过肺功能检查(如FEV1/FVC<70%),结合胸部影像学、血常规等检查综合判定。它并非“老年病”专属,长期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中青年人,也可能提前患病。
二、揪出危险因素:戒烟是首要防线
慢阻肺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吸烟是最关键的诱因,二手烟暴露也会显著增加患病概率。除此之外,这些因素也需警惕:
1、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生物燃料(如柴火、煤烟),或雾霾、工业粉尘、有害气体(如甲醛、二氧化硫);
2、早年损伤:低出生体重、儿童期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影响肺部发育,埋下隐患;
3、职业暴露:矿工、建筑工人、化工从业者等,长期接触粉尘或重金属颗粒,肺部损伤风险更高。
图源豆包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预防可以从5点入手:
1、主动戒烟,远离二手烟,这是降低患病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2、改善室内环境,安装油烟机、改造炉灶,雾霾天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N95口罩;
3、加强职业防护,工作时规范佩戴防尘、防毒口罩,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4、重视儿童呼吸道健康,及时治疗感冒、肺炎,避免反复感染;
5、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引发的肺部损伤。
三、自查高危人群:这4类人需重点警惕
如果你属于以下人群,就需要将慢阻肺筛查提上日程,因为你们是疾病的“高危候选人”:
1、35岁及以上,有吸烟史或长期二手烟暴露史;
2、儿童时期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成年后仍频繁感冒、咳嗽;
3、从事粉尘、化工、建筑等职业,长期接触有害颗粒或气体;
4、长期生活在油烟重、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或经常使用生物燃料做饭、取暖。
图源:Pixabay
四、及时发现信号:别忽视“小咳嗽”
慢阻肺早期症状隐匿,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没好”或“年纪大了力气差”,等到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当高危人群出现以下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筛查:
1、呼吸困难:爬楼梯、快走时感觉气短,休息后才能缓解,且症状逐渐加重;
2、慢性咳嗽:咳嗽持续3个月以上,以晨起或夜间咳嗽为主,痰多且多为白色黏液;
3、反复咳痰:痰液量增多,颜色变深(如黄色、绿色),或变得黏稠。
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慢阻肺的“金标准”,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或上述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肺功能检查,像测血压、血糖一样重视肺部健康。
五、自我健康管理:慢阻肺患者的“保命指南”
确诊慢阻肺后,科学的自我管理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核心要做好这5件事:
1、掌握呼吸技巧:在医生指导下练习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唇缩成口哨状慢慢呼气)、腹式呼吸(用腹部发力呼吸,而非胸部),搭配简单呼吸操,增强呼吸肌力量;
2、坚持健康生活:彻底戒烟,避免接触粉尘、油烟等刺激物;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每年按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3、规范用药与随访: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吸入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期到医院随访,每年至少做1次肺功能检查,让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备好居家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在家中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血氧)、制氧机或无创呼吸机;储备支气管扩张剂等急救药品,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处理;
5、警惕急性加重:当出现气促加重、咳嗽频繁、痰量增多且颜色变深、发热等症状,说明可能发生了急性加重,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引发呼吸衰竭。
慢阻肺虽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早期预防、及时诊断和规范管理,患者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甚至正常工作、学习。希望更多人重视肺部健康,戒烟、护肺、定期筛查,远离“沉默的呼吸杀手”,让每一次呼吸都更顺畅。
参考资料:
[1]FANG, LIWEN, GAO, PEI, BAO, HELING, 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nationwide prevalence study[J].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2018,6(6):421-430.
[2]佟赫,丛舒,方利文,等. 2019-2020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肺功能检查状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5):727-734.
供稿单位: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任莉 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
审核专家:戚光春 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医师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