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西北最硬的城,是谁?

星球研究所
原创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收藏

图片

提起陕北

你或许会想起红都延安

却未必知道

在陕北最北的风口上

还矗立着一座硬城

榆林

(请横屏观看,榆林古城镇远门晨景,摄影师@周晓阳)

图片

有些人识得它的“土”

这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

也曾是“黑老黄风刮不完”的沙岭草滩

(请横屏观看,榆林黄土高原雪景,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也有人听闻它的“豪”

全市已探明8大类48种矿产

每1平方公里地下,蕴藏10亿元的财富

(请横屏观看,榆林神木神府经济开发区锦界工业园区,摄影师@周晓阳)

图片

但若只看到这些

你还未见过它真正的模样

它从出生起,就注定要应战

与沙争地,与命争路

(榆林榆阳区岔河则乡毛乌素沙地中的农田,摄影师@陈剑峰)

图片

这里的人,从来都是挥锤的人

他们敢用70年,将风口荒原筑成林海

在最干旱的地方,种出全省第二大粮仓

又用30年,将经济从全省末列捶到中西部非省会第一

(请横屏观看,榆林米脂高西沟黄土高原生态绿化风景,摄影师@史飞)

图片

在这里

突围从来不是奇迹

而是硬拼到底的结果

这场关于命运的硬仗

早在风沙呼啸间,已然开战


01 

边陲开局


在一众黄土高原城市中

榆林显得格外特别

生在黄土之上

却要与沙为邻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城而过

一边是黄土沟壑

一边是沙丘滚滚

两种极端生态在此交锋

使它注定动荡,也注定脆弱

而要理解这一切

还得从脚下这片黄土地说起

(榆林区位及地形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图片

大约800万年前

冬季风自西部荒漠咆哮而来

携沙裹尘,扑向陕北

年复一年,层层堆积

终于垒起厚达数百米的黄土高原

而陕西最厚重的一层

便落在了榆林南部

(杏花盛开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黄土高原的诞生过程

注定它无法像其他高原那样坚硬

一旦遇水,便容易崩解

而穿行其间的河流

逮住机会,便顺势切割


无定河从陕北屋脊白于山奔涌而出

河水如它的名字

肆意横流、行无定所

流经榆林大地

汇入滚滚黄河

 (榆林境内的无定河,摄影师@余明)

图片

黄河如巨斧劈开黄土

在榆林府谷画出壮阔的“S”形龙湾

随后一路南下

百米深谷间激流勇进

也划出陕西与山西之间的天然省界

(请横屏观看,榆林府谷黄河入陕第一湾“龙湾”,摄影师@李杰)

图片

在这片黄土地

谁也躲不开风雨与河流的侵蚀

坚硬的红砂岩

被雕琢成起伏如浪的波浪谷

(榆林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松散的砒砂岩

被冲刷成层叠如画的花辿(chān)

(请横屏观看,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渡黄河途经榆林府谷县,被宛若莲花的砂岩所吸引,赐名“莲花辿”,摄影师@张喜利)

图片

更别说那由风尘堆起的黄土

更经不起折腾

随手一捏,便成奇景

铅笔状的黄土柱

刀片状的黄土墙

 (榆林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黄土柱、黄土墙地貌,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图片

以及无数墙柱簇拥成阵的黄土峰林

(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黄土峰林,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而在榆林的北方

另一个对手早已蓄势待发

自260万年前起,风沙悄然现身

随季风而动,借冰期而兴

毛乌素沙地自此酝酿成形


随着气候多次转冷

沙地步步南侵

将厚厚的沙层甩在黄土之上

(请横屏观看,毛乌素沙地,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直到暖湿来临

雨水丰沛,草木生长

沙地边界随之退却

可这场缓和并未持续太久

近千年来,气候干旱,人为扰动

沙层再度翻滚, 毛乌素重启攻势


而就在这剑拔弩张的边界上

竟藏着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红碱淖(nào)

(请横屏观看,榆林神木红碱淖,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也汇聚陕西唯一的盐湖群

定边盐湖

(请横屏观看,定边盐湖群,在高温光影下幻化五彩,犹如大地调色板,摄影师@史飞)

图片

农田退守,草场前移

一条蜿蜒的农牧交错带

就在这场角力中缓缓铺展

农耕与游牧

城池与骑兵

冲突与融合

注定在此轮番登场

(榆林农牧交错风景,摄影师@任世明,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图片

02 

刀枪剑锤


当黄土与黄沙仍在角力

榆林,已悄然站上文明的交界


4000多年前

黄土高原之巅

先民挥起石锤

砸下一座石头巨城——石峁(mǎo)

其面积相当于6个故宫

是同期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址

(请横屏观看,石峁遗址皇城台门址由广场、瓮城、墩台构成,开创中国古代都城正门设置广场先河,摄影师@李文博)

图片

石峁人以农耕为食

发明出多种烹饪器具

大量石雕文物与游牧传统不谋而合

黄土高原与欧亚草原

已然早有往来

(石峁遗址出土文物,图片来源@王宁&视觉中国,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而交流也预兆着交锋

这片风沙边地

既无高山为盾

也无大河为壕

谁欲问鼎中原

谁就不能绕过榆林


自夏商以来

鬼方、戎狄、匈奴

鲜卑、契丹、蒙古……

无数骑兵拽紧缰绳

在此勒马下蹄

黄土高原生灵涂炭

正应了那句千古悲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上文诗句出自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下图为榆林北部红碱淖周边草滩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南北朝时

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在此筑下统万城

蒸土筑墙,锥不能入

锥入一寸,即斩匠人

捶下的不止是城墙

更是一统万邦的野心

(统万城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它为“白城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而面对黄沙般席卷的北方势力

榆林开始了千年筑城修边

战国、隋、明三代长城

至今仍横贯其境

它成为整条长城沿线

火力最盛的一段

(榆林及周边长城分布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图片

公元15世纪

寒潮加剧,河谷封冻

蒙古骑兵趁势南下

为了抵御这支快若疾风的劲敌

朝廷将军事治所从绥德北迁至榆林

直面风刀霜剑


时任榆林巡抚的余子俊

踏遍沟壑梁峁

察觉此地黄土松软,易于夯筑

遂因地制宜,提出修边之策

“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

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

督率五万民夫修边

仅两月便初步建成第一道城墙

(上文出自《明史》,下图为榆林靖边县镇靖镇盘龙山明长城遗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次年,又夯筑起第二道城墙

1770余里,双重防线贯通

城墙、敌楼、关城、墩堡

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

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渐次成形


西北、东北边疆纷纷接力效仿

明代万里长城就此成形

而榆林正处在中间位置

一旦失守,便如断脊之龙

全线皆危

自此榆林跻身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一举扭转明朝边防格局

“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

三边之甲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

  (上文来自《延绥镇志序》,龙王庙长城的椅子楼位于榆林府谷县,‌其形状似椅子而得名,摄影师@杨东)

图片

作为当时的镇治中心

榆林城也三度扩建

北中南三大片区层层相连

城墙高三丈六尺,约12米

高度竟已超过同期北京城墙

(榆林古城“三拓”格局变迁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图片

为了防御北面来袭

古城不设北门

六座跨街建筑,层层拱卫

如一位位武将,拒敌于外

(节庆之际,榆林古城老街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图示为从镇远门望向文昌阁,摄影师@张喜利)

图片

古城之外,红石峡中

仍保留着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

“威震九边”“还我河山”“万里长城”

那是历代将士留下的誓言

也是代代榆林人

铭刻在石上的山河信仰

(红石峡上的摩崖石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张自荣,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边防不再告急

长城也卸下了戎装

那座刀光剑影中崛起的镇北台

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曾为边陲固疆御敌

亦为互市通衢迎宾

(镇北台是明长城上的军事瞭望台,用以监控长城线上的贡市往来,是蒙汉交融、边关安定的历史见证,摄影师@张自荣)


图片

镇北台下,驼铃声声

款贡城中,炊烟四起

北方牧人驮羊驮盐而至

南方商贾载茶载绸而来

榆林,从“边城”成了“驼城”

(榆林古城“驼城”地标,摄影师@周晓阳)

图片

交融不止写在市集上

更浸入了日常

关外肥羊遇上关内土豆、粉条

七寸小碗盛尽农牧风味

一碗羊杂碎、一道拼三鲜

炖出边地的滚烫与包容

 (榆林美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图片

商贸的繁盛,文化的碰撞

也让古城人打开了眼界

民国时期的陕北

榆林最早接受新思潮

一大批进步人士汇聚

革命火种在黄土地燃起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足迹遍及榆林8县33村

《东方红》自此唱响

《沁园春·雪》写进梁峁沟壑

“解放全中国”的呐喊在黄土地回荡

(图为杨家沟革命旧址,1947年,毛主席在此驻留120天,是转战陕北的“最长一站”,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千年交锋锻出风骨

千年交融磨出心性

战火平息,风沙未止

这位“西北锤王”早已蓄势待发

下一个重击

将捶出这座城的全新命运

03 

重锤破局


新中国成立后

榆林卸下了边防的甲胄

却并未卸下命运的重担

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① 捶沙筑林

近百年来

风沙越过长城,南侵50余公里

榆林6镇400余村曾被黄沙压埋

那是风沙横行的时代

它能卷走庄稼,吹乱羊群

甚至夺走一个孩子的童年

(毛乌素沙地历史照片,图片来源@Smithsonian Institution,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60多年前,一场沙尘暴突袭榆林定边

7岁的石光银被刮出30多里

父亲寻了整整三天才找到

而同行的小伙伴

却再也没能回来


那阵风,吹散了童年

也种下了死磕风沙的执念

此后半生,石光银带着乡亲

一锹接一锹,扎进风口荒原

在黄沙上硬生生捶出一条条林带

(请横屏观看,毛乌素沙地的绿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但治沙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榆林在全国首创“承包治沙

让风沙之战变成千万人奔头

无数人把人生埋进黄沙里

他们是石光银、牛玉琴、“长城姑娘”……

是千千万万个不退的榆林人

(榆林治沙英雄,这些名字只是缩影,更多无名英雄亦曾踏沙留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而要在沙海里种出绿意

光有勇气还不够

还得看天、算时、懂土

陕北缓缓增加的年降水量

让这场捶沙之战更有了底气

这里的沙,不是死沙

而是能长草、能扎根的沙


上世纪50年代

全国首次飞播造林就在榆林启动

一开始,细籽难敌风蚀沙埋

成活率不足一成


可他们没有放弃

改用耐风沙的花棒羊柴

提前到5月播种

抢在雨季前扎根

 (榆林治沙代表植物,依次为樟子松、花棒、柠条锦鸡儿,摄影@李晓东&白重炎&马存平,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图片

图片

而这只是开始

接着又摸索出“乔灌草混播”

乔木拦风,灌木锁沙,草护地皮

让成林率大幅提升

毛乌素如今的绿

四分之三来自飞播林

(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助力防沙治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历经70余年锤炼

引入800余种沙旱生植物

86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半固定

推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榆林经验”也正在走出国门

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② 捶土成仓

黄沙只是外敌

黄土的伤痕,更在深处

一场暴雨,顺沟剐削

黄土高原也曾千疮百孔


治水保土

另一场硬仗打响

山顶梯田锁雨水

沟边林草固表皮

淤地坝群吞泥沙

“三跑田”逆袭成“三保田”

(黄土高原沟壑之上,层层梯田铺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全市2.2万座淤地坝拔地而起

筑成全国最大坝群

成功拦截泥沙38.1亿立方米

相当于填平280个西湖


泥沙被拦下,碳也被留住

淤地坝深埋有机碳

让黄土高原成为新的碳库

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在此落地

2万吨碳汇,变现150万元

黄土地拦住的沙、种下的树

正在筑起一座绿色经济长城

生态治理也迎来新科技接力

无人机精准撒播

遥感卫星全天监测

便携探测仪洞察土壤健康

绿已不再靠双手硬拼

而是由科技驾驭


今天的榆林

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

林木覆盖率从建国初0.9%跃至36%

这座曾因“种榆成林”得名的城市

终于又回到了绿的初心

(1985-2025年榆林遥感影像变化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图片

而这里的人

也不止于种树,他们更种粮

在全省最干旱的地方

硬生生种出了一个陕西第二大粮仓

(榆林横山区黄土高原上的丰收盛景,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他们先向水要答案

漫改滴、喷改滴、水肥一体化

全市节水农业亩均节水30%、节肥20%

鼠标一点,千亩联动

远程操控,精准调水

从“人追着水跑”到“水跟着苗走”

每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每滴水都浇进收成里

  (请横屏观看,马铃薯地智能化农业节水,摄影师@任世明)

图片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

23项农业特色产业领跑全省

米脂小米、佳县红枣、横山羊肉、子洲黄芪……

1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稳居全省第一

那些昔日“土味十足”的地方特产

已然变成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榆林特色地理标志产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山也,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但榆林人的野心不止于此

他们不只想种得出、养得活

更想跳出土地

捶破命运的围墙


③ 捶命破局

上世纪80年代

《人民日报》一则报道震动全国

“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

那一刻,沉睡的地层被唤醒

榆林一跃成为国家能源版图上的新坐标

  (人民日报图,摄影师@肩水都尉,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煤田

而是中国的“煤海”

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占全国五分之一

原油超10亿吨,稳居陕甘宁油气区的核心

天然气达6万亿立方米,是中国陆上最大整装气田 

 (榆林神延西湾露天煤矿,摄影师@史飞,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图片

于是,这里成为了

“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枢纽

曾经,它在风沙中筑墙御敌

如今,它在能源中筑桥通天下

这里的人,也不愿只当“挖矿的人”

他们不满足于挖一铲卖一车

不甘于当“煤老板”的代名词

一场能源突围战就此打响

 (被白雪覆盖的天然气工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他们拉长产业链

打造“煤头化尾”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

煤在这里悄然变身

它被压进医用骨钉,注入一次性餐具

化为可降解购物袋、工业材料……

煤不再粗放消耗,而是被利用到极致

(煤化工产业链及终端应用示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与此同时

新能源登场了

光伏铺上坡地,风机耸立梁峁

风、光、氢、电齐上阵

这片曾被狂风困住的土地

 如今却借风而起、向阳而生

(黄土高原上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周修建)

图片

图片

榆林正在用科技撬动单一

让黄土地有了喘息

也让未来有了底气

2023年,榆林GDP突破7000亿

位列全国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之首

这是千万榆林人

一锤一锤捶出来的成绩

(我国中西部地区TOP10非省会城市2004-2024GDP变化,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同年,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落地榆林

11项国家级、59项省级

211项市级、565项县级非遗

在此守望,薪火相传

 (在榆林米脂县春节,当地非遗“铁水打花”精彩上演,摄影师@张喜利)

图片

信天游的高腔,再度响彻黄土梁峁

穿沟越壑,声震千山

陕北秧歌的鼓点,踏遍古城街巷

步步生风,欢腾激昂


镇远门下,横山腰鼓再舞

鸣长号、敲鼓子、踢场子

不再为血战沙场

却依旧铿锵如初

(多姿多彩的榆林民俗表演,依次为陕北大秧歌、横山老腰鼓,摄影师@张喜利)

图片

图片

那份铿锵

穿越风沙,越过战火

曾是城墙上的呐喊

也是荒原里的执拗

是矿井深处的回音

更是黄土地的风骨


这是一座

敢在黄沙里抢地

在风口上筑城

在逆境中翻盘的城市

 (请横屏观看,榆林榆溪河生态长廊,摄影师@周晓阳)

图片

它早已习惯了没有退路的开局

却从不缺破局的勇气

不信命,也不认命

总能在最难之处

捶出最硬的路


这,就是西北锤王——榆林

一座敢战、能战、越战越勇的城市

一座会成全每一场硬仗的城市

 (请横屏观看,2025年9月27日,榆林横山5000人齐奏腰鼓,黄土高原响彻热烈乐章,刷新“最大规模腰鼓舞”吉尼斯世界纪录。摄影@任世明)

图片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山也

图片:肩水都尉

设计:王申雯

地图:高俪倩

审校:王逻辑&雨下&松楠

封面、头图摄影师:史飞

【主要参考文献】

[1]榆林统计年鉴202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4

[2]榆林市志,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M].三秦出版社,1996

[3]陕西省志·地理志,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榆林地区志,榆林地区地方志指导小组编[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5]政协榆林市委员会,上郡遗珍——榆林文物精粹[M].陕西人民出版社,2025

[6]政协榆林市委员会,上郡春秋——榆林历史沿革[M].陕西人民出版社,2025

[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乔建军.榆林文物[M].陕西人民出版社,2023

[9]徐卫民.中国历史地理与文化遗产[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

[10]黄晔,周秋成,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二十年发展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

[11]刘佳奇,郭力宇,郭昭.榆林麻黄梁黄土地质遗迹及美学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12):136-137.

[12]徐志伟,鹿化煜.毛乌素沙地风沙环境变化研究的理论和新认识[J].地理学报,2021,76(09):2203-2223.

[13]孙卫春.明代延绥镇国防措施的演变与成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8,(04):114-117.

[14]王晖.投石问路唯石能言——读《石峁遗址志》谈石峁城功用属性[J].史志学刊,2023,(06):32-39.

[15]易华.石峁与二里头:试论夏代首末都[J].南方文物,2022,(05):20-29.

[16]侯雄,刘众志,白子红.榆阳区飞播造林(治沙)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7(09)

内容来自:星球研究所

评论
中国退役老兵重庆丰都
大学士级
原来西北“最硬的城”这么有料!文章把它的地理坚韧、历史风骨讲得超生动,不是光硬还藏着故事,看完才知道西北的城除了壮阔,还有这份独特的“硬核”魅力!
2025-10-01
清风徐来爱科普
少傅级
西北锤王榆林的“硬”是一种贯穿古今、融于血脉的综合气质。它既是边塞古城的金戈铁马,也是能源新城的工业脉搏,更是榆林人面对风沙永不低头的坚韧脊梁。
2025-10-01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榆林是“西北最硬的城”。这个“硬”,是风沙雕刻出的轮廓,是历史锻造出的脊梁,是资源赋予的底气,更是人民用双手创造未来的力量。它不精致,却足够伟大;不浮华,却足够深沉。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