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跃初
2025年9月,伊利诺伊州公共卫生部门的一则通报打破了当地的平静:州内已出现由“接吻虫”传播的致命疾病病例。这种听起来浪漫的昆虫,正带着被称为“沉默杀手”的查加斯病,成为潜伏在芝加哥乃至全美中西部的健康威胁。而这并非孤例——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这种原名锥猎椿象的昆虫已在全美32个州被发现,其中8个州已出现人类感染病例,一场看不见的健康危机正在蔓延。
“接吻虫”这个名字的由来,源于其独特的叮咬习惯——它们偏爱在夜间叮咬人类面部,尤其是嘴唇、眼睑等暴露部位,因此被俗称为“接吻虫”。但这份“亲昵”背后暗藏杀机:CDC研究发现,这种昆虫叮咬吸血后会立即在伤口附近排便,其粪便中携带的“克氏锥虫”会趁机留在皮肤上 。当人因瘙痒抓挠时,寄生虫便会通过伤口或黏膜侵入血液,完成感染的第一步。更危险的是,这种感染往往悄无声息,约95%的患者在急性期没有明显症状,这让查加斯病成为极具隐蔽性的“隐形瘟疫” 。
查加斯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漫长的潜伏期和致命的慢性后果。感染初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睑严重肿胀(医学上称为罗曼尼亚征,是该病早期特征性表现)、发烧、疲劳、全身酸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数周至数月内自行消退,让患者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 。但实际上,克氏锥虫已在体内潜伏,进入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隐匿期。在这个阶段,患者看似健康,却有50%~70%的人会终身携带寄生虫,而另外30%左右的患者会在感染10~20年后进入慢性期,面临心脏或消化系统的严重损伤。
加州的情况早已敲响警钟。仅洛杉矶郡一地,就有多达45,000人可能已感染查加斯病,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地中等规模社区的总人口。而这些患者中,已有部分出现了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心脏扩大、结肠扩张、食道变形,严重者会因心脏衰竭或心搏停止突然死亡。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专家诺曼·比蒂博士指出,查加斯病在拉丁美洲的致残率已超过疟疾和寨卡病毒,如今在美国也呈现出同样的威胁趋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查加斯病已在美国扎下根来。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病例多与中南美洲旅行史相关,但2025年的最新研究显示,伊利诺伊州的野生浣熊体内已检测到克氏锥虫,这意味着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可能已在当地形成闭环。CDC估计,全美目前约有28万人感染查加斯病,但由于认知不足和诊断困难,实际数字可能更高。俄亥俄大学传染病教授马里奥·格里哈尔瓦博士直言:“我们必须承认,查加斯病已成为美国的地方性流行病,它不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就在我们社区中的威胁。”
对于芝加哥的居民而言,防范“接吻虫”已刻不容缓。结合伊州卫生部门的建议和CDC的防治指南,日常防护可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居家“防御工事”,仔细检查门窗、纱窗和墙壁的裂缝,用密封胶修补孔洞,不给虫子可乘之机;其次要清理房屋周边环境,及时移除木材堆、岩石堆和垃圾,这些都是野生浣熊等动物的常见栖息地,而它们正是寄生虫的重要宿主;第三,夜晚尽量关闭屋外不必要的灯光,因为“接吻虫”对光线有强烈的趋性;最后,若发现疑似“接吻虫”的昆虫,切勿直接用手触碰,应戴上手套或用塑料袋捕捉后密封处理,避免接触其粪便。
识别“接吻虫”也有技巧。这类昆虫体长约1.5厘米,身体呈椭圆形,多为褐色或黑色,部分种类背部带有红色条纹,与常见的臭虫相比体型更大,且翅膀更为明显。如果夜间发现面部有叮咬痕迹,并伴随轻微瘙痒,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避免抓挠,若出现眼睑肿胀或发烧等症状,需在24小时内就医检查。
目前,查加斯病在急性期可通过苄硝唑或硝呋莫司等药物治愈,但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长期服用可能出现皮疹、恶心、失眠等副作用,停药后可逐渐缓解 。但一旦进入慢性期,药物效果会大幅下降,治疗只能针对心脏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如安装心脏起搏器或进行器官移植。这也是公共卫生部门反复强调“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因。
2025年4月14日的“世界防治恰加斯病日”上,世界卫生组织曾呼吁各国加强对这种“被忽视热带病”的防控。如今,伊利诺伊州的病例提醒我们,防控行动已迫在眉睫。从智利、阿根廷等国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普及健康宣传、改善居住环境和加强监测筛查,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对于芝加哥的每一位居民来说,这场与“致命之吻”的较量,需要的不仅是卫生部门的努力,更需要每个人的警惕。当我们修补好门窗的裂缝,清理掉院中的杂物,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防线。毕竟,在这场与隐形瘟疫的博弈中,警惕性才是最好的“疫苗”。
参考文献:芝加哥时报——伊州驚現「接吻蟲」致命疾病傳染是一種隱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