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肠道疾病鉴别诊断方法
【关键词】肠炎;鉴别;诊断;
造成牛出现肠道消化系统疾病的因素通常会包含有:饲养管理措施不到位,诸如饲料配比不合适,饲料种类过于单一或是精料比例过大,饲料投放不足或是投喂密度过大,饲料的质量低劣,突然性的更换饲料,日常饮水遭受污染等;气候环境因素,诸如气温的突然改变、雨雪袭扰、受寒感染等。另外,各类传染性疾病以及寄生虫等也有可能造成牛肠道消化系统发生疾病问题。切实做好牛羊肠道消化系统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对后期正确治疗甚至降低牛羊的死亡率至关重要。本文就针对牛羊肠道消化系统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牛羊肠道的疾病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不排便或排稀便,不排便的主要有肠梗阻,包括肠便秘、肠扭转、肠套叠,排稀便包括肠炎和肠炎。
1.肠便秘(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共同特征是牛羊突然发病,剧烈的腹疼、回顾腹部,后肢踢腹,两后肢交替踏地,频频努责呈排粪姿势,频繁起卧等特征。
1.1肠便秘(梗阻):牛羊中发病率较高,病畜因异食癖或饲料质量差,长期积累形成毛球或硬粪块等原因引起的。通常十二指肠梗阻的发生概率约占65%,结肠约占20%,空肠和回肠加起来约占15%。病畜的脉搏、呼吸以及体温变化不明显,但存在反刍停止、结膜潮红、右腹部膨大、瘤胃蠕动减少、蠕动音微弱或停止、肠音减弱、食欲下降以及精神不振,随着病程加长,会出现弓腰撅尾,不排便或排少量粘液,从病畜右侧观察,如果是结肠部位发生梗阻,病畜右侧欠窝会鼓起来,因为结肠在盲肠的后边,盲肠会充气。用手对右侧后腹部冲击式推的时候,有明显的阵水音。通过直肠检查,如果盲肠鼓气则便秘块在结肠位置,如果盲肠不鼓气则便秘块在小肠,一般便秘块的前方出现鼓气积液,便秘块的后方塌陷空瘪。腹腔底部穿刺流出的液体是黄色透亮的液体。通过病畜表现的特征以及外部观察直肠检查和穿刺可以鉴别诊断。
1.2肠扭转:就是病畜受应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小肠扭转在一起,扭转成一个麻花样,扭转后期肠道淤血出血后漏到腹腔。表现为腹痛剧烈,弓背,频频踢腹,不排便排少量粘液。一般小肠(十二指肠、空肠)易发生,结肠也会发生,但不常见。通过腹腔穿刺,腹水变色(暗紫色或暗红色),如果是肝脾破裂出血是血红色。前期阶段排少量稀便或粘液,后期因肠道不通不排便。症状出现一天以后,因肠扭转导致肠神经麻痹,剧烈腹痛感消失,病畜会饮水,但不吃,不排便,要尽快手术解决。
1.3肠套叠:患畜表现为腹痛剧烈,塌腰或腰下沉,频频踢腹,排少量暗紫色血便。一般小肠(空肠与回肠连接处)易发生,前面的肠管痉挛性收缩,后面肠管扩张,导致前面的肠管穿入后面肠管,肠管由原来的2层变成6层,如果不及时治疗,引起局部肠水肿甚至坏死。通过腹腔穿刺,腹水变色(暗紫色或暗红色)出现以上特征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一天以后,因肠套叠引起肠道水肿,导致肠神经麻痹,剧烈腹痛感消失,病畜会饮水,但不吃,不排便。要尽快安排手术。
2.排稀便鉴别诊断:引起牛羊排稀便伴随发烧的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病因:一是病毒性肠炎,二是细菌性肠炎,三是支原体性肠炎。
2.1病毒性肠炎
牛羊病毒性肠炎一般由轮状病毒或者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高热性的传染病。包括黏膜的病变、顽固性水样肠炎、有恶臭味、粪便有少量粘液、组织碎片或血液等特征。冬春季节较常见。
2.1.1牛羊黏膜病:由牛病毒性病毒或黏膜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绵羊、山羊等动物,本病多呈温和经过或隐性感染,少数呈急性经过,症状明显,并以死亡告终。临床上牛羊只要有排稀便甚至剧烈腹泻的,伴有咳嗽、鼻漏、消瘦等临床症状,首先要检查患畜口腔,只要发现口腔有凸起表面的疱疹,黏膜糜烂、腭部黏膜圆形溃疡,口腔黏膜肿胀、充血、出血、化脓坏死灶症状之一的,病畜发烧高热两到三天之后会下降,结合地方是否有黏膜病流行史的,使用抗菌性药物治疗无效的,可做出初步诊断,该病在小犊牛中发病率很高;
2.1.2红鼻子病:牛红鼻子病也叫传染性鼻器官炎,由牛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急性病例特征主要是鼻子通红,整个呼吸道出现咳嗽等症状,伴随消化道出现腹泻等症状。目前在牛场发病率很高。当牛出现腹泻时,临床结合牛伴有咳嗽、体温升高、流大量脓性鼻液、呼吸高度困难甚至张口呼吸,临床上检查牛鼻黏膜高度充血通红的,可做出初步诊断;
2.1.3轮状病毒病临床诊断: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幼龄动物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15-90小时,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幼龄动物,尤其以10-45日龄的幼畜居多,成年动物一般呈隐性感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冬春寒冷潮湿环境多发,犊牛腹泻粪便的颜色主要以水样黄色稀便为主,或棕色,灰色、淡绿色,并伴有肠黏膜脱落和少量血丝,轮状病毒易和其它病毒、大肠杆菌交叉混合感染。临床参考患畜出现精神沉郁、脱水、厌食、呕吐、体温升高等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程一般是1-8天,一般能在3-4天内康复,严重者,就会出现死亡,病死率可达50%。
2.2细菌性等引起的肠炎鉴别诊断
细菌性肠炎主要是由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引起的,和支原体感染共同特征是体温升高,腹泻。
2.2.1大肠杆菌病又名大肠杆菌性肠炎,或称犊牛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为腹泻,严重的出现脱水,几天内衰竭而死,常以急性型肠毒血症的形式出现。经治疗后可痊愈,但后期生长明显受到影响。大肠杆菌感染后,临床症状在腹泻与体温升高的基础上,最明显的特征是粪便颜色多变,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灰白色的。如果小牛生下来一星期以内,就开始腹泻,死亡率很高,甚至刚出生的犊牛第二天就死亡。大肠杆菌感染刚出生的犊牛后,死亡率可达到66%左右,经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因为造成犊牛死亡的不是大肠杆菌本身,而是它产生的毒素造成的。大肠杆菌病根据临床特征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种:
2.2.1.1.下痢型。犊牛或羔羊体温升至40℃左右,食欲减少或废绝,数小时后即下痢,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并呈现泡沫粥样或水样,伴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凝血块。肛周、尾部和臀部皮肤沾污粪便。病羔腹痛、虚弱,不能起立。常在病后24~36小时死亡。病死率15%~75%。有些病羔伴发化脓性-纤维素性关节炎。从肠道各部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剖检可见尸体严重脱水,皱胃、大肠和小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黏膜充血。病犊常死于脱水和酸中毒。病程延长则出现肺炎、关节炎等症状,若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但后期生长不良。
2.2.1.2犊牛或羔羊肠毒血症型。多发生在吮过初乳的7日龄以内牛犊或羔羊,多以突然发病而死亡,病程稍长者则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沉郁、昏迷),死前常出现剧烈的腹泻症状。
2.2.1.3败血症型。主要发生于未吮过初乳的7日龄以内犊牛或羔羊。患犊病程短促,多数病例体温上升和精神萎靡,肠炎特征不明显,有的病例未见腹泻而在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1天内死亡。病程延长者,则因关节炎、胸膜炎而死亡。
2.2.2沙门氏菌病也称犊牛副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也称环境致病菌,当养殖场环境卫生差,阴冷潮湿,养殖密度大,通风不良时候,牛才容易发病。由于犊牛的抵抗力免疫力差,所以是最易感的动物,规模养殖场易群发。临床症状:牛感染沙门氏菌先发热后肠炎粪便为血红色,主要是沙门氏菌破坏牛结肠,造成结肠黏膜出血引起。病畜精神沉郁,有的时候呼吸急促,卧地不起,会出现腹泻,粪便是灰而发黄,带有粘液或者血丝,伴有难闻的恶臭气味。3-5天之内有明显脱水症状,导致自体中毒,电解质紊乱。沙门氏菌的死亡率相对比较低,有的也能达到20%。沙门氏菌多感染15-20日龄羔羊,大数患病羔羊出现腹痛、腹泻,排出大量灰黄色糊状粪便,迅速出现脱水症状,眼球下沉,体力减弱,部分患病羔羊出现呼吸急促、粘液性鼻液、咳嗽等症状。病初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至40-41℃,低头弓背,食欲减退或拒食。身体虚弱、憔悴,趴地不起,1—5天内死亡。
2.2.3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肠炎。支原体可以感染牛、绵羊、山羊。感染牛是牛支原体肺炎,感染羊是传染性胸膜肺炎。临床症状:稽留热(体温高于正常2度以上,连续高烧3天以上,每日温度差在1度以内);咳嗽,气喘;流铁锈色的鼻液;剧烈的腹泻。临床使用退烧药、抗生素,体温不下降,如果患畜有以上症状,可以初步鉴别为支原体引起的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