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罗清军:流动停滞综合征与心身健康的现代困境

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
原创
分享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心理科普知识
收藏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心理咨询师罗清军,刚开始从事心理健康工作时,只是会做心理咨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多样化,我的工作范畴也逐渐拓展到社会心理服务领域。这意味着,我不再只做“事后干预”,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事前预防”上,后来也在一直探索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融合,打通身心健康的路径。一个心理人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一些问题发生,减少一些症状出现?

在2016年之后,我开始接触学习中国文化和哲学。我不断思考:我们所学的心理学,基本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与理论基础上,而我面对的来访者和学员,却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受我们中国文化滋养的人。有没有一种方式,更贴近我们的文化背景,更容易被我们所接纳?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摸索,但始终没有完全想明白。一来,全国缺乏一个成熟的中国心理学体系作为参照,我们研究和使用的一直都是西方心理学体系;二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总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带着不同的困扰走进我的视野:或许是身体上查无实据的疼痛和不适感,或许是情绪中驱不散的迷雾,或许是关系中难以言说的困境,又或许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迷茫追问。

而当我静心聆听,我听见了一种共通的声响——那不是奔流不息的欢歌,而是生命之河逐渐停滞、趋于沉寂的呜咽。2024年的一次培训中,一位学员问我:“老师,人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能一句话说明白吗?”我当时的回答有些模糊,但仿佛我找到了一个方向“或许是因为流动停滞了,我们的流动变弱了,身心问题自然多了。”

从那时起,我杜撰了“流动停滞综合征”,并逐步对其完善,这非专业术语或病症名词,仅仅是我基于观察和工作的尝试总结。这也是今天我想与各位探讨的主题。

生命,本该是流动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压抑的、被限制的。
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应当如河流般奔腾,热气腾腾。我们理应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情、健康的关系,去体验生命的美好;在体验中创造,在流动中遇见美好。让感受去感受,让美好在生命的奔涌中自然发生。道家的“道法自然”、中医“气血通畅”,都有关于流动性的表达。

然而现实中,我们总是把几乎全部眼光投向遥远的星辰大海,却对自己的认识与爱护少之又少。于是,许多人牺牲身体、忽略健康,习惯性地压抑情绪、断绝关系,甚至早早陷入思维闭环,被限制性信念捆绑。而对大部分人来讲觉得事业的成功才是成功,很少把健康、幸福当做成功。

我想先分享几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位是位能力出众的企业高管。他带着一身的“故障灯”而来:偏头痛、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看似强大的身体下,身体的零件早已故障频繁。他苦笑着说:“我的身体像一台精密仪器,每个零件都在报警。忙起来还好,一停下来,浑身都不对劲,检查呢,也就是常规简单的一些小毛病,也没有大问题,但是我真的不舒服,又说不准哪里不舒服,看着身边一些朋友年龄不大突然就走了,我也挺担心自己。”

第二位,是一位看似开朗的年轻母亲。她说:“我的情绪好像被封存在一个罐子里。有时我对着孩子笑,内心却一片空白;有时一件小事就让罐子炸开,伤到所有人。我也想做个好妈妈,但是有时候自己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身边的人都喜怒不显于色,工作上大家都客客气气,但是我真不知道这份压抑怎么办,我感受不到情绪的出口,只有爆发与枯竭的两极。”

还有一位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以前总觉得拼命赚钱,有了钱就什么都有了,现在什么都有了,反而心里空了,别人甚至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心里那种空了的感觉,就是那种一下子空了。我身边朋友也有有了很多钱后去享受生活的种种,但是我看他们也挺可怜。现在看自己也挺可怜的。有时候我也在想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是这个话我也不好给别人讲,讲了别人也不信。”

这些看似孤立的身心信号——身体的淤堵、情绪的结冰、思维的断电、意义的迷失,其实同根同源,都来自于生命之河的流动停滞。

什么是流动停滞综合征?

它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也不是学术术语,而是我对现代人心身健康困境提出的一种描述。

描绘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一个高速运转、人员互动频繁、热热闹闹的社会中,我们却体验到一种动态的停滞:身体在忙碌,思维很紧张,生活在表面上前进,但内在的生命体验(包括精力、情绪、心智、关系与意义感)却陷入无形的泥沼,无法产生真实的进展感与活力感,最终引发一系列身心不适与幸福感的流失。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有动作,无进展;想流动,流不动”的胶着状态。

流动停滞综合征的核心,是生命能量在五个维度上的阻滞。

我认为流动的本质是生命力(能量、信息、资源)的健康循环与更新。

健康的身心,应如一条生机勃勃的河流,能量、情感、思想与意义在其中循环往复、奔流不息。而当这条河因内耗、压力或价值迷失而流速减缓、趋于淤塞时,停滞的信号便从身心层面浮现:

  • 身体流动的停滞:生命能量在身体层面循环不畅。表现为持续的疲劳、肩颈背痛、失眠、免疫力下降、肠胃功能紊乱等。身体像一台“耗尽了电却无法关机”的设备,或一潭“缺乏活力的死水”。很多人有这个感受,仿佛觉得身体素质降低了,总觉得累,而且还爱生病。

  • 情绪流动的停滞:情感体验无法自然顺畅地发生与流淌。长期的情绪麻木、冷漠,或与之相反的易怒、焦虑、情绪失控。细腻、丰富而流动的情感体验消失了,我们仿佛波澜不惊,并不是我们多么理性平和,而是很多情绪被压抑了,深深压抑在身体深处正在一步步吞噬伤害身体器官。

  • 思维流动的停滞:心智活力与创造力僵化。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滞、创造力枯竭、决策困难,还有思维僵化、偏执等。大脑像“一团乱麻”或“一台卡顿的死机”。

  • 关系流动的停滞:与他人建立真诚、温暖、深度联结的能力中断。即使在人群中,也感到深刻的孤独;社交回避、难以信任、亲密关系隔阂;亲关系系困难,很多人有无数浅层的关系,但很难建立一段深度滋养的关系。仿佛活在一个“透明的屏障”或“孤岛”上。

  • 意义流动的停滞:这是最深层、最根本的停滞。个人无法将自身生命与更广阔的社会、价值或使命相连,导致意义感与方向感的缺失。这种枯竭,正在一步步终掏空我们的身心能量。


健康,从来不是静态的无病状态,而是能量、情感、思想与意义持续、和谐流动的动态过程。

当这些流动停滞,人就会从内而外感到淤堵、倦怠、失去活力。而疗愈的关键,也正在于有意识地疏通、滋养并重启这五个维度的流动。

我开展身心健康的研究和实践,以及探索提出“流动自然疗法”的概念,也是试图通过一套解决方案,能帮助更多人让生命恢复本来的流淌姿态,从“失衡停滞”回归“动态和谐”。

那么,是什么堵塞了我们的生命之河?

第一点,是时代的高速运转与社会内耗。我们被效率至上的洪流裹挟,不停地奔跑,却忘了为何而跑。路上设置了很多的标准答案、很多的“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的路牌,这种持续的内耗,就像在河流中筑起一道道水坝。比如现在的躺平、内卷都是这个原因。我们被卷入一个停不下来的循环,生命能量在被动消耗中持续透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修复与再生。这就像一条河,只有输出,没有源头活水的补充,最终必然枯竭。

第二点,是价值的断层与情绪的压抑。我们的文化背景,在赋予我们韧性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无形的束缚。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坚强、要稳重,情绪外露被视为不成熟。于是,悲伤被压抑,愤怒被隐藏,快乐也不敢尽情。但情绪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们会像被堵塞的河道,最终以身体病痛(如头痛、肠胃问题)或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的方式决堤。很多人努力把真实的自己、欲望、需求和情感在内心埋葬,甚至连一丝缝隙都没有。时间久了我们也不知道那个是真实的自己,那个才是面具?唯一的一点自我对话,可能就是深夜独自一人的时候,或者深藏在自己喜欢的歌单里,随着深夜、随着音律有一丁点的释放。

传统的价值体系强调集体、家族和责任,这本身是力量的源泉。但在现代个体意识崛起的背景下,如果过度强调“小我”的牺牲,而忽视了个体的情感需求与生命意义,就会造成一种价值断层。我们为了家人、面子、责任而活,却唯独忘记了“我为何而活”这一部分,导致最根本的意义流动陷入停滞。

第三点,思维闭环与限制性信念。我们内心的操作系统本身,也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思维僵化,在快节奏社会中,我们习惯于套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形成思维定势。我们追求“标准答案”,害怕不确定性,不敢试错。这使得思维不再灵动活泼,就像一台不断调用旧程序的电脑,最终思维流动停滞,创造力枯竭。

还有限制性信念的牢笼,我们内心深处往往藏着许多“我不行”、“我不配”、“这不可能”的声音。这些信念就像在河流中打下的一根根木桩,严重阻碍了能量的流动。它们让我们在行动前自我设限,在机会前望而却步,最终活在一个自我预言实现的狭小世界里。

第四点,联结缺失与信任危机。人是社会性动物,高质量的关系是生命流动的重要渠道。数字化时代的浅层联结,我们看似通过社交媒体与无数人联结,但大多是浅层的、碎片化的互动,看似表明繁华,深层都又浅薄。缺乏深度、真诚、能袒露脆弱的心灵对话。这让我们在人群中依然感到深刻的孤独,关系流动受阻。

信任成本的增加,在一个竞争激烈、强调防御的社会氛围中,我们不敢轻易敞开心扉,害怕被伤害、被利用。每个人都仿佛戴着一副面具,把自己隔绝在一座透明的孤岛上,看得见彼此,却无法真正靠近。

第五点,忽视身体与感官麻木。我们太过于依赖大脑去生活,而切断了与身体的联结。我们把身体当作达成目标的工具,熬夜加班、过度应酬、牺牲休息。我们忽略了身体的警报信号(疲劳、疼痛),直到它彻底罢工。身体流动的停滞,是所有停滞中最先被感知,却也最常被忽略的。

还有感受力的退化,我们忙于思考过去和未来,却很少真切地感受当下。我们看不见春天的花如何开放,感受不到一杯茶的温暖,体会不到一次深呼吸带来的宁静。感受力的退化,让我们与生命最本真的流动源泉断了链接。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在我们生命的河道中筑起一道道水坝,让原本应该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逐渐变得迟缓、淤塞,最终陷入了“想流而流不动”的现代困境。

但过度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转化为身体的病痛与心灵的干涸。外显的部分会转化为我们感受到的累和能量的枯竭。过度收缩的关系,也会逐步变得孤独无处安放,而深层次的孤独却又是很多疾病的温床。

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有一个基于我们文化土壤的思考: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我们需要的或许不完全心理咨询,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被看见”与“被滋养”。

是的,我们可能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咨询,几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没有心理学,没有心理咨询,但是涵养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性格。因为背后有文化的涵养、有琴棋书画、有诗词歌赋、有我们爱着的美食民俗,还有生活的种种。

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健康从来不只是个人的事,它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是“气血通畅”的流转,是“家国同构”中的安心立命。我们需要的,是像大地滋养万物那样的包容与承接,是被亲人、师长、社群真正地“看见”——看见我们的需要,看见我们的渴望,看见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

这种“看见”,本身就是最深刻的疗愈。是的,每个生命都需要这份看见,这份滋养,就藏在我们文化的血脉里,在一壶温暖的茶中,在一次真诚的交心中,在对祖先智慧的感悟中,在拳拳的乡情中,在每一个、每一段我们觉得舒适的关系里。

流动的意义是什么?流动就是疗愈,流动就是改变。

面对这一时代困境,我们该如何破局?我尝试提出一套根植于中国文化智慧的“五维流动自然疗法”,旨在疏通我们生命的河道,在这里简要分享:

第一,让身体流动起来:重启能量的循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身体像水一样动起来,无论是太极的圆融,还是八段锦的舒展,都是在搅动生命的活水。

第二,让情绪流动起来:疏通情感的河道。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允许情绪如云彩般流过心空,不执着,不压抑,只是观它来,随它去,允许情绪的自然流淌,给与情绪更多的出口、空间。

第三,让思维流动起来:打破心智的壁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阅读、静坐、与智者交谈,为思维引入活水,打破僵化的定势。

第四,让关系流动起来:重建联结的纽带。
“仁者,人也”,亲亲而仁民。疗愈,在高质量的关系中发生。一次真诚的倾听与诉说,就足以融化关系的冻土。尝试打开心,在安全的关系里,建立深度且真实的关系。只有真实才有力量,只有深度才有通透感。

第五,让意义流动起来:汇入社会的长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找到那份比“小我”更大的使命。当个人的生命之流汇入社会、民族、家国的浩瀚海洋时,我们才能获得最深厚的滋养与最坚实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没有很认真地探究过原因。一来智慧不足,二来我还年轻。我需要的是去热爱,去经历,去体验,而不是一直追问。我相信答案或许就在认真体验的路上,也可能本就没有答案——但我已充分体验,深刻流动过,我认为,这就是价值。

朋友们,这条疗愈之路,需要我们共同前行。

于个人,这是一场“修身”的功课,是学习成为自己生命之河的守护者,疏浚通淤,引水开源。

于家庭,这是一个“齐家”的场域,让家不再是传递焦虑的地方,而是安放疲惫、获得滋养的温暖港湾。

于社会,这是一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我们需要共同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关注人精神福祉的文明形态,让每一条涓涓细流,都能找到奔赴大海的方向。

今天,我们时常讨论幸福。但如果我们连最基础的生命流动都忽略了,幸福又从何谈起?

幸福不在远方,它就在离我们最近的地方——也许在一米之内,十米之间。那中间有什么呢?

我想起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为人热情大方。一次闲聊中,她突然说:“可能你们都不信,其实我特别缺爱,我渴望又害怕。”

你看,总有一些东西,在阻碍我们的流动。这份流动,对内,是流向自己的内心,照见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对外,是流向他人,建立深度联结的能力。

健康,不是静态的达成,而是动态的流动;幸福,不是目标的抵达,而是旅途的本身。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回生命之河的奔流不息,在身体、情绪、思维、关系与意义的和谐流动中,活出中正平和、气血充盈的饱满人生。

让生命在流动中鲜活、奔涌。

谢谢大家。



罗清军,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提出流动停滞综合征概念,探索基于中国智慧的身心健康体系——流动自然疗法,初步构建了五维流动身心健康模型,专注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与自我探索。

内容来自: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