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入秋后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做好这几点关键防护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入秋后,如何防护心血管疾病?

随着秋风渐起、气温下降,心血管疾病也进入了一年中的高发时段。低温刺激、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发心梗、中风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隐形杀手”。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秋季更需警惕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做好科学防护。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01 为什么秋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期”?

1. 血压波动幅度大:气温骤降时,人体血管会本能收缩以维持体温,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随之升高。这种波动对血管弹性差的人群来说,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引发血管破裂。

2. 血液黏稠度升高: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快,若补水不足,会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3. 呼吸道疾病“牵累”心脏:秋季是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感染后可能引发肺部炎症,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衰。

4. 生活习惯变化影响:部分人秋季食欲增加,若过量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或因天气转凉减少运动,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代谢负担。

02 秋季护心,5个关键要点要记牢

1. 稳住血压:做好“保暖+监测”

注意头部、颈部、手部保暖,外出时戴帽子、围巾,避免冷风直吹;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避免频繁进出温差大的环境。

有高血压的人群,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睡前)监测血压,若发现血压波动超过10mmHg,或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

 2.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

秋季补水以温水为宜,少量多次饮用,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约7-8杯),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晨起空腹喝一杯温白开水,可快速稀释血液,减少血栓风险;睡前1小时可少量饮水,避免夜间血液浓缩。

3. 合理饮食:“清淡+营养”双兼顾

少吃高盐、高油、高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芹菜、菠菜、苹果等,帮助调节血脂、预防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诱发心梗)。

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保护血管)、瘦肉、豆制品;可适当吃些温润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等,避免过度滋补。

4.适度运动:“温和+规律”是关键

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健身),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3-5次。

运动时间选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3-4点,此时气温较稳定;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添加衣物,避免受凉。

5. 警惕信号:牢记“危险症状”及时就医

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预警,需立即就医:

胸部压榨性疼痛、胸闷、气短,伴有出汗、乏力;

突然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莫名的心慌、心悸,或下肢水肿、呼吸困难。

03 特别提醒:这几类人群需重点防护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吸烟、肥胖、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

65岁以上的老年人。

秋季护心,关键在“防”。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密切关注身体变化,才能让心血管安全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内容来自:泉州一院

评论
李海剑
太师级
秋季护心,关键在“防”。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密切关注身体变化,才能让心血管安全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2025-10-04
科普员魏海,四义堂村
大学士级
阅读
2025-10-04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秋季心血管防护的核心,在于防寒、防燥、防激动、遵医嘱。通过细致入微的生活管理,我们完全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享受一个健康、安稳的金秋时节。
202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