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干燥少雨,主气为“燥”。人体五脏中,肺属金,与秋气相应。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直接与外界燥气相通,故秋季燥邪最易侵袭肺脏,耗伤肺阴。
现代研究亦表明,秋季空气湿度下降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汗液蒸发加快,加重肺燥。
益阳市中心医院专家提醒,国庆假期正值秋燥当令,遵循中医“天人相应、顺时养生”的原则,注意防燥养肺,既有助于节日期间保持身心舒畅,更是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的关键。
先分清两种“秋燥”,症状不一样
中医将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二者因伴随邪气、高发时节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需辨证区分:
1、温燥
多见于立秋至秋分,常伴温热之邪,表现为喉咙肿痛、痰黄黏稠、口干口渴、发热微汗,热性体质人群更易出现。
2、凉燥
多见于秋分至立冬,常伴寒邪,表现为怕冷微热、鼻塞流清涕、咽干咳嗽、痰少而稀,寒性体质人群需重点防范。
3、肺燥
无论温燥还是凉燥,均以“干燥”为核心表现,且首要损伤肺脏:轻则引发鼻干、咽痒、干咳,重则导致咽喉黏膜损伤、诱发鼻炎或支气管炎;若燥邪深入体内,还会累及皮肤(出现粗糙、脱屑)、肠道(引发便秘),影响整体健康。
四个实用方法,轻松养肺防燥
1、饮食调理:药食同源,滋阴润燥
中医认为“白色入肺”,秋季饮食宜以“滋阴润燥”为原则,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雪梨、银耳、莲藕、莲子、山药等。
(1)推荐食谱:
冰糖雪梨盅:取新鲜雪梨洗净,从顶部切开并挖去果核,放入适量冰糖与枸杞,上锅蒸20分钟即可。
银耳百合羹:将泡发的银耳撕成小朵,与百合、3~5颗红枣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炖煮1~2小时,至银耳出胶即可食用。
(2)饮食禁忌:
秋季需避免食用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类食物易生内热,加重燥邪对肺脏的损伤。
同时忌过咸过甜饮食,高盐会刺激呼吸道黏膜,高糖易滋生痰湿,均不利于肺脏宣降功能。
寒性体质者还需忌生冷寒凉食物,以防损伤肺气,加重凉燥症状。
2、起居养生:顺时作息,避燥护肺
《黄帝内经》提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起居需顺应阳气收敛、阴气生长的自然规律,从作息、环境、防护三方面做好护肺准备:
(1)作息管理
早上6:30-7:00起床,能借助晨光舒展肺气,缓解“秋困”问题;尽量在22:00前睡觉,能养护肺阴,避免熬夜耗伤体内津液。
(2)环境调节
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空气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若无加湿器,可在睡前将湿毛巾挂于床头,通过水分蒸发增加局部空气湿度,缓解夜间口鼻干燥。
(3)日常防护
秋季早晚温差大,要及时添减衣物,重点保护颈肩、背部等易受凉部位,以防寒邪伤肺;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减少燥气、灰尘直接刺激呼吸道,降低肺脏受邪风险。
3、经络穴位:按揉艾灸,调畅肺气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刺激肺经相关穴位可直接调节肺脏功能,缓解燥邪引发的不适。推荐3个易操作、见效快的穴位,日常可通过按揉或艾灸养护肺脏:
(1)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用食指指腹顺时针按揉,力度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次1~2分钟,每日2次,可通利鼻窍,缓解鼻干、鼻塞等症状。
(2)太渊穴: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的凹陷中。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配合轻微旋转动作,每次3分钟,每日1次,能补肺气、养肺阴,对肺虚引起的咳嗽、气短有辅助缓解作用。
(3)肺俞穴:位于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可先将掌根搓热后按揉穴位,或采用温和灸的方式,按揉每次5分钟、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能调节肺脏功能,增强肺脏抵御燥邪的能力。
4、情志与运动:疏肝润肺,适度锻炼
中医认为“悲则气消”,秋季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而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肺脏功能:
(1)情志调节
主动规避负面情绪,多参与户外赏菊、登山等活动,欣赏秋季自然美景,感受生机与活力,缓解“悲秋”心境;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与亲友交流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间接保护肺气。
(2)运动锻炼
秋季运动需遵循“温和适度”原则,避免大汗淋漓耗伤体内津液,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邓铁涛. 中医大辞典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引用“肺为娇脏”“秋燥分类”理论)
[2] 郑洪新. 中医基础理论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引用“天人相应”“五行对应五脏”理论)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倪信 张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