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化粪土为神奇的牛粪养殖蚯蚓

大杨树下
动植物科学、林木果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图文。
收藏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牛粪是畜牧生产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还会污染环境;而蚯蚓常被看作土壤里的“小角色”。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者结合形成一套低成本、高收益的循环养殖模式——牛粪是蚯蚓的“优质营养餐”,蚯蚓则是牛粪的“高效转化器”。


一、“牛粪+蚯蚓”天生一对

蚯蚓是杂食性腐生动物,最偏爱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的“食物”,而牛粪恰好完美匹配这些需求。营养适配:牛粪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经过腐熟后,这些营养物质能被蚯蚓轻松分解吸收,满足其生长繁殖所需,相比猪粪、鸡粪,牛粪的碳氮比更均衡,不易引发蚯蚓“消化不良”。环境友好:新鲜牛粪含水量约80%,腐熟后透气性提升,能为蚯蚓创造湿润不闷的生存环境,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蚯蚓缺氧死亡,也无需额外频繁补水。成本极低:对于养殖场而言,牛粪是天然的“废弃物”,获取成本几乎为零;对于农户来说,周边养殖场的牛粪也容易低价收购,大幅降低养殖原料成本。

二、牛粪养蚯蚓的关键四步

看似简单的养殖,实则需要遵循科学流程,核心是“先腐熟、再投放、控环境、巧采收”,少一步都可能影响收益。

1.牛粪预处理:腐熟是“生死关”,新鲜牛粪不能直接用!其中的氨气和高温会杀死蚯蚓卵和幼蚓,必须先腐熟。操作方法:将新鲜牛粪堆成1米高、1.5米宽的粪堆,覆盖塑料膜保温,每隔5-7天翻堆一次,释放堆内热量。判断标准:腐熟后的牛粪颜色变为深褐色,无臭味、无氨气,用手抓握能成团且不滴水,此时才能作为养殖基料。

2.蚯蚓投放:选对品种+控制密度

品种选择:优先选“大平2号”“北星2号”等人工选育品种,这些品种生长快、繁殖力强,1年可繁殖10-20倍,比野生蚯蚓更适合规模化养殖;投放密度:每平方米养殖床投放2000-3000条幼蚓(约50克),密度过高会导致食物不足、相互争夺空间,密度过低则浪费养殖床面积。

3.日常管理:核心是控温保湿

蚯蚓的“舒适区”很明确,环境稍有偏差就会影响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低于10℃会停止进食,高于30℃会逃逸或死亡,夏季需遮阳洒水降温,冬季可覆盖秸秆保温。湿度:养殖基料湿度保持在60%-70%,用手捏基料能渗出1-2滴水分最佳,干燥时少量多次洒水,避免积水。喂食:当养殖床表面的牛粪被蚯蚓吃成“颗粒状粪便”(蚓粪)时,及时在表面添加新的腐熟牛粪,厚度约5-10厘米,无需翻动,蚯蚓会主动向上觅食。

4.采收与分离:收集蚯蚓,分离蚓粪

养殖2-3个月后,蚯蚓体长达到10-15厘米,即可采收。光照分离法:利用蚯蚓“怕光”的特性,用木板或塑料板盖住养殖床一半区域,另一半暴露在散射光下,蚯蚓会爬向阴暗处,然后逐步缩小阴暗区域,集中收集;过筛分离法:将含有蚯蚓和蚓粪的基料倒入筛网(孔径1厘米左右),轻轻抖动,蚓粪会漏下,留在筛网上的就是蚯蚓。

三、牛粪养殖蚯蚓的双重财富:蚯蚓+蚓粪

牛粪养殖蚯蚓的收益不止“卖蚯蚓”,更有额外的“蚓粪”价值收入。蚯蚓作为高蛋白饲料,广泛用于水产养殖(鱼、虾)、禽类养殖(鸡、鸭),市场售价约8-15元/斤;同时可作为中药材(地龙),干燥后售价更高。蚓粪是“天然有机肥之王”,经过蚯蚓消化后,营养物质更易被植物吸收,且富含益生菌,能改善土壤板结。无论是大棚蔬菜、果树种植,还是家庭养花,蚓粪都深受青睐,市场售价约1-3元/斤。

四、小投入就能起步

牛粪养殖蚯蚓这种养殖模式对场地和资金要求不高。农村养殖户初期可以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大棚角落,甚至搭建简易棚舍即可,小面积起步,总投入几千元,掌握技术后再逐步扩大规模,风险低、回报稳。家庭农场主将蚯蚓养殖与种植业结合,蚓粪用于自家作物种植,减少化肥投入,蚯蚓卖给周边水产养殖、家禽养殖以及垂钓爱好者,形成“种养循环”。

牛粪养殖蚯蚓将“废牛粪”变成“金蚯蚓”“银蚓粪”,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养殖业废弃物处理难题,还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牛粪养蚯蚓,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经济收益”的双赢,让不起眼的小生物,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助力者”。

内容来自:原创

评论
包庆华
太傅级
阅读
202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