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有人一出门旅行就拉不出屎、有人出门则腹泻不止

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
分享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心理科普知识
收藏

朋友们,假期过得怎么样?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尴尬——在家时畅通无阻,一出门旅行就成了排便困难户?在酒店厕所努力半天都无效,感觉整个旅程都被一泡屎绑架了。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种困扰,请先放下羞愧。这太正常了。200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高达40%的旅行者都会遭遇"旅行者便秘"。也会有一些人一出门就拉肚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难以启齿却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肠道一出门就罢工?

背后的原因比较多,因人而异,很难完整一一列举,我从几个主要方面说一下。

第一层:客观原因,身体的正常反应

  • 水土不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肠道层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每个地方的饮用水和食物中都含有独特的微生物种群。当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肠道菌群需要时间适应新的微生物环境。

    就像公司换了个新老板,肠道里的原住微生物需要重新"开会讨论"如何应对新情况。这个适应过程可能导致暂时的功能紊乱,有的菌群选择"罢工",有的则过度活跃,结果就是要么便秘,要么腹泻。

  • 生物钟的紊乱
    旅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彻底打乱了我们精心维持的作息规律。

    要么为了赶早上人少出门起得早,要么酒店里睡到日上三竿,要么早一点晚一点的不规律,总之一出门我们的作息和在家里完全不一样了,尤其随着睡懒觉很多人早饭吃的也晚。科学研究表明,结肠的运动在晨醒后和进食后最为活跃,这两个时段被称为结肠运动高峰。

    当你睡过头错过晨起的最佳排便窗口,或者因为行程紧张而推迟早餐,肠道就像个困惑的老员工:"老板,今天还营业吗?"

  • 饮食的放纵与失衡
    "来都来了"这四个字,成了我们在旅途中胡吃海喝的最佳借口。

    从规律的居家饮食突然转向高油、高盐、低纤维的旅行餐饮,肠道需要紧急调整消化酶的种类和数量,系统需要适应时间。尤其在旅行的路上,我们总会以“爱自己”的借口,打破平时稳定的生活饮食习惯。

    很多人会在旅行中刻意减少饮水,特别是在长途大巴或找不到厕所的景区。"少喝水就能少上厕所"的逻辑看似聪明,实则让粪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最终变得又干又硬。

  • 安全感缺失的深层影响
    陌生环境触发的是我们最原始的防御机制。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陌生处随意排便会带来危险,可能暴露行踪,可能让自己处于无防备状态。

    虽然现代人已经不再面临这些威胁,但深层的本能依然存在。当你在一个不够熟悉的卫生间里,潜意识中的警报系统仍在低鸣:"这里不够安全,保持警惕。"而这种警惕状态直接抑制了排便所需的彻底放松。

第二层:心理原因,看看那些压力

除了普遍原因,有些人会格外严重,这往往与心理特质有关。

  • 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我们常常对旅行抱有不切实际的美好想象——完美的风景、和谐的伴侣关系、母慈子孝、彻底的放松。但现实中,可能是人山人海的景区、疲惫的行程安排、同伴间的摩擦、与孩子的争执。

    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会制造隐形的压力。研究表明,失望情绪会通过脑肠轴直接影响肠道功能。你的大脑在说:"这趟旅行不值得",而你的肠道回应:"那我们就什么都不给了。"

  • 持续的低度压力源
    旅行并不总是放松,它本身就是一个压力源集合体:

    决策疲劳,每天要决定吃什么、去哪玩、怎么走;人际压力,与旅伴24小时相处,需要不断协调妥协;体力消耗,赶路、排队、带孩子,比上班还累;金钱焦虑,"这么贵到底值不值"的内心纠结。

    这些看似不大的压力源持续累积,让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轻度激活状态。肠道像个敏锐的晴雨表,忠实反映着这些细微的压力变化。

  • 特定心理特质的放大效应

对于某些人来说,旅行便秘的问题会被他们的心理特质显著放大:

高焦虑人群,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本就敏感,陌生环境会触发更强的"战或逃"反应。对健康的过度关注,"我已经三天没排便了",制造了二次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高敏感人群,他们对环境刺激,如气味、声音、光线的反应更强烈。普通的酒店卫生间可能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研究显示,高敏感人群的肠脑轴连接更为敏感,环境变化对他们的消化系统影响更大。

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本身就会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而减缓肠道蠕动。旅行打乱了他们艰难维持的生活规律,停药或忘记服药更是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抗抑郁药物本身就会影响肠道功能。

控制型人格,对生活有严格规律和强烈控制欲的人,在旅行这个"失控"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焦虑。排便作为最原始的"控制"行为,在整体控制感丧失时也会受到影响。

还有有些人一出门就拉肚子

有趣的是,大约8%的旅行者体验恰恰相反,他们不是在找厕所,就是在找厕所的路上,出门拉屎比在家还勤快。

从生理机制看,便秘和腹泻本质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便秘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肠道蠕动被抑制

腹泻是应激反应过强,肠道蠕动过快,来不及吸收水分

对于那些神经类型更敏感的人来说,旅行压力不是让肠道停工,而是让它"失控狂奔"。他们的身体对陌生环境采取的是"清空库存,轻装上阵"的策略。

从心理层面看,这类人往往有更强的焦虑特质,他们的身体用这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失控的恐惧:"既然无法控制环境,至少我能清空自己。"

我们与排便的深层关系

这背后,可能和我们童年时期与粪便建立的“深层关系”有关。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更加有趣。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我们与排便的关系,远不止是生理性的,它更像是一场早在我们一两岁时就开幕的内心戏剧。

在我们一至三岁,所谓的肛门期时,我们第一次通过控制排便,体验到了什么是“权力”,什么是“创造”。粪便,在婴儿的眼里,是自己身体的“作品”。顺利排便并得到父母的表扬,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创造”的喜悦和“给予”的快感。

但同时,这也是一场关于控制的博弈。当父母开始对我们进行如厕训练,要求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排便时,“排”还是“不排”,就成了我们手中第一个可以与外界规则抗衡的武器。我们可以通过顺从来表达爱,也可以通过反抗(比如故意憋着或随地大小便)来宣告自主。

这场人生最初的“权力斗争”,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人格底色上。我们学会了用“控制”来换取安全感与秩序感。家里的马桶,就是我们建立这套控制体系的“王座”,一个熟悉、私密、绝对安全的空间。

当你踏上旅途,你不仅仅是离开了家,你更是离开了你精心构建的内部控制系统的“王座”。陌生的环境、不干净的厕所、被打乱的作息,所有这些都像是一次对你童年建立的秩序感的“偷袭”。

对于那些 “一出门就拉不出” 的朋友,旅行,触发了他们潜意识里那个“肛门滞留型”的按钮。环境的不确定,让他们内心那个追求秩序和控制的小孩瞬间警觉。于是,他们的身体像当年紧紧锁住括约肌一样,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固执:“除非回到我熟悉、可控的领地,否则我拒绝工作。” 这是一种身体对陌生世界发出的、无声的抗议。

相反,对于那些 “一出门就拉个不停” 的朋友,旅行则可能触发了“肛门排泄型”的释放。旅行的意义本身就是打破常规,这种打破在心理上仿佛是一种许可,松动了那个紧紧的控制阀。平日里被秩序和规则压抑的焦虑、兴奋与不确定性,此刻通过身体最原始的方式——腹泻,被一并“排泄”了出去。这仿佛是一种身体的宣言:“看,我自由了,我从旧秩序中解放出来了!”

同时,粪便在潜意识中常被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在陌生的环境中"留下自己的一部分",会引发微妙的不安全感。肠道像个忠诚的卫士,坚持要等到"回家"这个安全信号,才允许这份"礼物"离开身体。

所以,旅行中的排便不规律,表面上是个生理问题,骨子里,却可能是一场上演在我们肠道里的心理戏剧。它是我们内心那个小孩,在用他最熟悉的古老语言,对我们所处的崭新环境,做出最诚实的反应。

如何让旅途畅通无阻

基于以上理解,为你整理一份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一层:告诉身体"这是安全的"

  • 建立移动仪式感,带上熟悉的如厕读物或音乐、即使晚睡也尽量固定起床后的"厕所时间"、准备一小瓶熟悉的精油或喷雾,创造气味安全区。

  • 战略性饮食,西梅是旅行者的好朋友,高纤维和高山梨醇,双重助力;主动寻找高纤维食物:玉米、木耳、菌菇类;随身带一小瓶奇亚籽,混入水中或酸奶;早上空腹喝一大杯温水,这是唤醒肠道的黄金法则。

第二层:帮助身体"找到感觉"

  • 排便姿势优化,如果没有蹲厕,坐便时在脚下垫个小板凳,这个姿势能让耻骨直肠肌放松,使直肠肛门角度更利于排便。

  • 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腹部,顺着结肠的走向,在酒店床上做简单的扭转体式,刺激肠道蠕动。

第三层:心理调适与身体和解

  • 重新定义问题,告诉自己这不是故障,而是身体的保护机制,接纳暂时的困难,减少二次焦虑。

  • 创造安全信号,使用白噪音掩盖尴尬声音,提前和旅伴沟通,减轻心理负担

  • 正念排便,专注于呼吸,特别是深长的呼气,想象骨盆底肌肉像花瓣一样放松绽放。

重要的提醒

如果你正在旅途中为此困扰,也不必担心,一回到家,那种熟悉,稳定的感觉回来了。自己的马桶、熟悉的环境、规律的作息。肠道这个聪明的家伙知道:"警报解除,可以恢复正常工作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旅行期间各种不顺,回家第一天早上就顺畅无比。这说明问题不在你身上,而在环境。身体只是在用它的方式保护你,虽然这种方式确实让人困扰。

说到底,旅行便秘是身体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告诉我们:嘿,我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这也提醒我们,旅行不只是心灵的探索,也是身体的远征。当我们学会倾听并安抚这个最诚实的伙伴,才能真正地畅游天地间。

祝你接下来的旅程,或往后的出门旅行,内外畅通,从心到身。

👆👆:敬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或启发,欢迎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圈哦⭐️,微信公众号日更,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



罗清军,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提出流动停滞综合征概念,探索基于中国智慧的身心健康体系——流动自然疗法,初步构建了五维流动身心健康模型,专注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与自我探索。

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罗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