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跃初
“3600多万的豪宅里堆满垃圾,邻居不堪其扰卖房搬走”——2025年黄浦区某高端小区的这则新闻,让“囤积症”这一陌生病症走进公众视野。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囤物执念”,实则是被《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收录的独立心理障碍。这种并非“节俭”或“恋旧”的病态行为,正悄然影响着不少人的生活。
什么是囤积症?不只是“爱攒东西”那么简单
囤积症并非普通的收纳习惯差,而是一种以持续难以丢弃物品为核心特征的心理障碍。其关键判断标准有四:一是无论物品实际价值如何,都难以割舍;二是丢弃物品会引发强烈痛苦;三是物品堆积导致生活区域无法正常使用;四是这种行为已造成个人痛苦或社会功能受损。
上海闵行的七旬独居老人就是典型案例:她不仅堆满自家房屋,还每月花4500元租两套房子堆放废品,3套房最终囤积了30吨垃圾,开门时蟑螂四散、杂物险些涌出 。而浙江宁波的周老太太,80多平方米的家里塞满破布、生锈钥匙等无用物品,厨房仅能容身,卫生间杂物堵窗,社区人员花两天才清走13车、约3000斤废旧物 。
数据显示,平均每100人中就有3人患囤积症,其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达6%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症不再是老年人“专利”,年轻人中出现的“电子囤积”同样不容忽视——存储无用工作资料、收藏夹塞满闲置视频、订阅大量从未查看的账号,都属于囤积行为的延伸。
囤积症的害处:从健康危机到关系破裂
健康与安全的“隐形杀手”
堆满杂物的空间堪称健康重灾区。上海那位豪宅囤积的老人,让整栋楼充斥腥臭味,垃圾滋生的细菌和霉菌成为呼吸道疾病的温床 。更危险的是安全隐患:物品堵塞消防通道、堆积的纸箱等易燃物大幅提升火灾风险,而杂乱环境在紧急情况下还会阻碍逃生。北京安定医院医生指出,长期生活在混乱环境中,还可能诱发或加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人际关系的“粉碎机”
囤积行为最易引发家庭矛盾。上海闵行老人的儿子从2014年起多次帮母亲清理杂物,却收效甚微,最终因无法共同生活而分开居住 。邻里关系更是深受其害:黄浦区某小区一对小夫妻因邻居囤积垃圾的异味和卫生问题,无奈卖掉豪宅搬走;宁波周老太太的囤积行为也让社区多次协调却屡遭拒绝 。这种因囤积产生的隔阂,往往会让患者陷入更深度的孤独。
社会功能的“绊脚石”
当囤积行为持续加重,患者的正常生活将全面受困。临床数据显示,囤积症多在11-15岁出现,20-30岁影响生活质量,30-40岁出现显著社会功能受损,多数患者到50多岁才就医。严重者连做饭、睡觉等基本生活都受阻碍,更无法正常工作或参与社交,逐渐与社会脱节。
囤积症的防治:科学干预 温暖支持
先找病因:从遗传到心理的多重诱因
囤积症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研究指向三类关键因素:遗传层面,患者一级亲属常存在犹豫不决的共性气质;心理层面,多数患者存在分离焦虑,早年分离创伤使其通过囤积物品获得安全感;环境层面,孤独感是重要诱因,尤其是独居老人因缺乏陪伴,将情感寄托于物品之上 。此外,它还常与抑郁、社交恐惧、注意力缺陷等病症伴随出现。
家庭干预:耐心引导而非强制清理
面对囤积者,粗暴清理只会适得其反。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强调,强制丢弃物品会引发患者激烈反抗,加重其心理创伤 。正确做法是循序渐进:先通过陪伴建立信任,比如每天花10分钟和老人聊聊物品背后的故事;再引导其自主筛选,从“丢弃一件不影响生活的物品”开始尝试;最后帮助建立分类收纳习惯,让空间逐渐恢复秩序。
若发现老人囤积伴随记忆力下降,需警惕痴呆症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排查。子女更要关注老人心理需求,通过定期探望、视频通话等方式缓解其孤独感,从根源减少囤积动机。
专业治疗:心理干预是核心手段
目前,囤积症的治疗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通过专业干预帮助患者调整“万物皆有用”的不合理认知,缓解丢弃物品时的焦虑情绪。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医生指出,虽然国内暂未设专门的囤积症门诊,但精神科、心理科均可提供针对性治疗 。
对于伴随抑郁、焦虑等共病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情况配合药物治疗,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治疗需长期坚持,既需患者主动参与,更离不开家人的全程支持。
从30吨垃圾塞满3套房的极端案例,到年轻人收藏夹里的“电子囤积”,囤积症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本质都是心理需求的错位表达。当我们再遇到“舍不得扔东西”的人,不妨少些指责多些理解——这或许不是性格问题,而是需要被看见的健康信号。及时干预、科学引导,才能让囤积者摆脱物品的束缚,重获生活的秩序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