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千里送鹅毛
【释义】:从千里之外送来一根鹅毛。比喻礼物虽轻,但情意深重。
【出处】:典出明代徐渭《路史》,记载唐朝使臣缅伯高为天子进贡天鹅,路经河阳湖时想让天鹅洗澡,不料天鹅飞走,只留下一根羽毛。缅伯高将鹅毛献给天子并作诗:“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成为表达“物轻情意重”的经典典故。
【拓展】:“千里送鹅毛”常与“物薄情厚”“情深意重”等近义词并列,强调情意价值远超物质本身。例如:支教老师从山区带回学生手绘的贺卡,堪称千里送鹅毛;海外游子寄回的一包故乡泥土,亦是此意。反义词如“礼贿公行”“苞苴竿牍”,则形容借厚礼行不正当请托。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鹅”被选为情感载体绝非偶然。其羽毛具有轻便易存、洁白象征高洁的特性,且鹅本身在古代是家园与忠诚的象征,与“情意”主题高度契合。
小档案
名称:鹅
英文名:Goose
学名:Anser cygnoides domesticus(家鹅)
体长:80100厘米
翼展:1.51.8米(虽被驯化仍保留飞行能力)
体重:410千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雁形目,鸭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全球广泛饲养,由灰雁/鸿雁驯化而来,至今仍保持迁徙记忆
魅力靓照:
鹅羽精密结构犹如天然防护服(图片来源:包图网)
鹅群在树荫下歇息(图片来源:包图网)
外形特征:
鹅体型丰硕,颈项修长,喙部扁平边缘具锯齿。全身披覆三层羽毛:外层硬质飞羽防水,中层绒羽保温,内层纤羽调节温度。尾脂腺发达,常用喙刮取油脂涂抹羽毛形成防水层。
生活习性:
鹅是草食性家禽,不食鱼虾等动物性饲料。鹅严格实行一夫一妻,习惯在水中觅食、嬉戏和交配,只有在休息、产蛋和喂食时,才到陆地上来;喜欢群体生活,行列整齐而不乱,偶尔分散独处,便会“呱呱”呼叫,快速追赶同伴。
奇闻轶事:鹅眼看人显小?真的假的!真的!
那些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想必都曾有过被大鹅追逐的记忆。鹅堪称家禽界的“扛把子”,极具攻击性,但凡有人靠近,往往都会遭到它的攻击。据说家中饲养了鹅的家庭,便不会有蛇、黄鼠狼等动物出没,只因鹅生性凶猛,能将这些野生动物驱赶殆尽。
为何鹅如此凶狠,竟敢于向绝大多数生物发起攻击呢?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鹅眼视物如蚂蚁”的说法。科学研究表明,鹅眼的关键奥秘在于其晶状体所具有的凸透镜特性。这一组天然形成的“光学镜头”,能够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进行折射,从而使得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出缩小且倒立的影像。据相关研究推测,在鹅眼中,成年人的身高可能仅约10厘米,而猫狗等动物则会被进一步压缩成微不足道的小点。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鹅会毫无顾忌地对人类展开攻击。
作为在地面觅食的禽类,鹅的眼睛分别位于头部两侧,由此形成了近乎360度的广阔视野,这有助于它们及时捕捉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潜在威胁。尽管其双眼的视线重叠区域较小,导致前方的深度感知能力相对较弱,但鹅通过频繁摆动头部的方式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依靠凸透镜结构实现了对远距离目标的清晰观察。对于时刻需要保持警惕、守护自身领地的鹅来说,这种将世界“缩小化”的能力,恰恰转化成了它们勇于防御的勇气。
而鹅的攻击性根源,还深藏于它们的基因之中。鹅的祖先乃是鸿雁,其野生血统中携带着强烈的领地意识。更为有趣的是,它们的大脑边缘系统会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这种激素很容易就点燃战斗欲,哪怕是细微的风吹草动,也足以引发它们的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