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破解人体免疫系统 “不误伤” 密码

北京科技报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10月6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玛丽•布伦诺(Mary E. Brunkow)、佛瑞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荣膺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发现。


2025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与2024年持平,合人民币834.526万元。

他们找到调控人体免疫系统的“秘密武器”

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需要精准调控,否则便可能攻击我们自身的器官。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玛丽·布伦科(Mary E. Brunkow)、索诺玛生物治疗公司的弗瑞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共同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避免攻击自身组织,守护人体健康的深层奥秘。


每一天,我们的身体都面临成千上万微生物的侵袭,而免疫系统正是抵御这些入侵的忠诚卫士。然而,有些病原体外形多变,甚至能伪装成人体细胞的“模样”,以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那么,免疫系统如何准确分辨敌我,做到既不放过敌人,也不误伤人体自身组织?

这三位科学家的答案指向了人体内的“调解员”——调节性T细胞。它能够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防止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组织。

“他们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免疫系统运作机制的理解,解释了为何大多数人不会患上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欧莱·卡珀如此评价。


▲调节性T细胞工作艺术图

1995年,坂口志文的研究向学界共识发起了挑战。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免疫耐受主要依赖“中枢耐受”过程清除胸腺内可能攻击自身组织的免疫细胞。然而,坂口志文发现,即便经过中枢耐受过程,仍有一部分具有潜在攻击性的T细胞会进入外周组织。

他首次识别出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它们能监测其他免疫细胞,确保免疫系统耐受自身组织,从而防御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这一发现为“外周免疫耐受”理论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2001年,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在研究一种易发多器官自身免疫疾病的小鼠模型时,发现其病因源于关键基因Foxp3的突变。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体内该基因的对应基因突变会导致一种罕见而致命的遗传性自身免疫疾病,即‌免疫失调、多内分泌腺病、肠病伴X染色体连锁综合征‌。该疾病会造成调节性T细胞功能缺陷,进而引发严重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肠道、内分泌腺和皮肤等多个器官。


▲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发现scurfy小鼠体内的变异基因Foxp3

两年后,坂口志文将这两项重要发现联系起来,证明Foxp3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与功能的主控基因。缺乏Foxp3的小鼠无法产生功能性调节性T细胞,并迅速出现全身性自身免疫反应。这一关联性研究不仅确立了调节性T细胞的分子基础,也标志着该领域进入功能与机制系统解析阶段。

如今,调节性T细胞已被公认为免疫稳态的核心调控者。它们如同体内的“巡逻队”,持续监控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确保免疫反应精准而适度,避免误伤正常组织。


▲有害的T细胞如何被清除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外周免疫耐受”这一重要领域,也推动了癌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进展。基于调节性T细胞的疗法正被积极探索,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也有望催生更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

从基础科学到临床转化,布伦科、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的研究,逐步精准揭开了人体在防御外敌与维护自我健康之间保持精妙平衡的奥秘,为呵护人类健康,书写下重要篇章。

拓展阅读:过去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名单

2024年——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2023年——美国科学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核苷基修饰,开发出了有效的对抗COVID-19的mRNA疫苗”。

2022年——瑞典科学家Svante Pääbo获奖,获奖理由是“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2021年——美国科学家David Julius、Ardem Patapouti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温度和触觉的受体”。

2020年——美英三位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2019年——美英三位科学家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

2018年——美国科学家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科学家Tasuku Honjo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

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2016年——日本科学家Yoshinori Ohsumi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另外两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

来源:诺贝尔奖官网、科技日报、科学网

内容来自:北京科技报

评论
大陆男神
少傅级
👍🏻
2小时前
科普5d7c8c5bc9dd8
大学士级
阅读理解科普知识。
3小时前
贺兰卫士
少傅级
美国研究团队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共同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避免攻击自身组织,守护人体健康的深层奥秘。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