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吃的食物里有多少农药?哪些疾病是由农药残留引起的?

科普文迅
原创
发表科普类文章,涉猎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作者段跃初

 

“你的产品里有杀虫剂吗?可能吧。”这句看似随意的回答,实则戳中了无数消费者对餐桌安全的担忧。每天被营养师反复强调的健康食材——水果和蔬菜,是否早已成为农药残留的“隐形载体”?2025年9月24日,《国际卫生与环境健康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真实面纱,也让“吃对果蔬”这件事有了更紧迫的现实意义。

 

在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中央谷地的农田里,工人弯腰收割甘蓝的身影每年都会准时出现,这里产出的蔬果最终走上全美乃至全球的餐桌。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保障收成,美国农民每年要使用数亿英镑的有害农药来对付昆虫、病原体等农业害虫。这些农药不仅残留在作物表面,还可能通过土壤渗透、水分迁移等方式进入作物内部,而消费者通过食用这些农产品,便会成为农药暴露的直接群体。

 

环境工作组(EWG)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饮食结构直接决定了人体的农药暴露水平。他们分析了40多种水果和蔬菜的农药残留数据,结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尿液生物监测结果,计算出农产品的农药累积“负荷”——这个指标综合了农药种类、毒性、检出频率和浓度等多重因素。研究显示,食用草莓、菠菜、羽衣甘蓝等农药残留高的农产品的人群,即便经过清洗,尿液中的农药含量仍比食用低污染农产品的人群显著更高。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农产品样品中检测到不止一种农药,其中葡萄干的农药种类甚至超过13种。

 

作为连续6年登上EWG“最脏蔬果”榜首的品种,草莓的农药残留问题尤为突出。在检测中,多达1/3的草莓样本含有10种或以上农药,单个样本最高检出22种农药残留,而菠菜的农药检出率更是高达9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油果等“最干净蔬果”的农药检出率不足1%,这种巨大差异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负责人、EWG负责科学事务的副总裁亚历克西斯·特姆金直言:“我们吃什么会影响我们接触到什么,这种蔬果排名能合理预测人体农药暴露的变化。”

 

这些残留在食物中的农药,正在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类健康。研究证实,食用农药接触评分最高的蔬果,会导致尿液中三类神经毒性农药的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分别是有机磷酸盐、拟除虫菊酯和新烟碱类化合物,而这三类农药都与多种严重疾病密切相关。

 

有机磷酸盐和拟除虫菊酯作为常见的神经毒素,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损害已被多项研究证实。拟除虫菊酯虽被归类为“微毒”或“低毒”,但长期摄入会干扰神经系统功能,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等中毒反应,还会刺激呼吸道,加重哮喘患者症状。更严重的是,这两类农药均与神经发育问题相关,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以及抑郁等神经行为问题,同时还可能增加癌症、哮喘等疾病的患病风险。烧伤整形科医生提醒,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接触或吸入即可导致中毒,出现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新烟碱类杀虫剂作为目前全球使用量最大的广谱杀虫剂,其健康危害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1月,中加学者联合发表在《环境国际》期刊的研究显示,上海市学龄儿童尿液中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的总检出率高达80.3%,浓度中位数达每毫升2.66纳克,而这种暴露与儿童肥胖患病率显著相关。细胞和动物研究表明,这类农药可通过干扰神经功能、影响雌激素内分泌等途径破坏能量代谢,成为潜在的致肥胖物质。

 

在所有人群中,婴儿、儿童和孕妇对农药暴露最为敏感。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尚未成熟,农药的累积暴露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发育损伤;孕妇接触农药则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增加新生儿健康风险。非营利组织Silent Spring Institute的科学家詹妮弗·凯指出:“有些化学物质代谢很快,虽难检测却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危害,儿童和孕妇对此尤为脆弱。”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的农药监测体系仍存在诸多盲区。EWG的研究最初未能发现农产品农药含量与人体暴露水平的关联,直到排除土豆后才找到明确关联。原因在于土豆上最主要的农药氯丙嗪,在美国缺乏相关生物监测数据,而欧盟早在2019年就因该农药的急性和慢性健康风险将其禁用。更严重的是,NHANES仅能检测美国农业部(USDA)残留监测计划中178种农药的四分之一,像浓度最高、使用最广的草甘膦未被纳入监测,杀菌剂等高频检出的农药也不在测量范围内。詹妮弗·凯坦言:“监管机构仍按单一化学品的‘可接受’暴露水平评估风险,却忽视了多种农药的累积危害。”

 

面对这样的现状,消费者并非无计可施。改吃有机食品是降低农药暴露的有效方式,既能减少自身摄入,也能推动生产商加大有机农业投资,进而保护农场工人和生态环境。对于预算有限的家庭,EWG的购物指南可以提供精准参考,优先在草莓、菠菜等“高风险”品类上选择有机产品,而牛油果、菠萝等“低风险”品类则可灵活选择。

 

日常处理果蔬时,科学的清洗方法也能减少部分农药残留。清水浸泡洗涤法适用于叶类蔬菜,用流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并重复2-3次,可清除绝大部分残留;碱水浸泡法则对有机磷类农药效果显著,在500毫升清水中加入5-10克食用碱,浸泡5-15分钟后冲洗即可。对于土豆、苹果等带皮果蔬,去皮能显著降低脂溶性农药残留,但对已进入果肉的内吸性农药效果有限。需要注意的是,清洗前不宜破坏果蔬结构,浸泡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5-15分钟的去除率最为均衡,过长反而可能导致农药重新吸附。

 

不过,两位科学家都强调,农药残留风险不应成为拒绝果蔬的理由。水果和蔬菜中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对健康至关重要,完全不吃果蔬带来的健康损失远大于农药残留风险。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选择和处理方法,在享受健康益处的同时降低风险。

 

特姆金指出,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现状,更在于为理解农药混合物的健康影响提供了基础,以填补监管评估的空白。但令人担忧的是,公开政府数据和研究资金的不确定性正在阻碍这类研究的推进。如何完善监测体系、加强风险评估、平衡农业生产与公众健康,仍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农田到餐桌,农药残留的链条虽长,但并非不可控。了解农药残留的真相,学会科学的应对方法,我们就能在守护健康与享受美味之间找到平衡。毕竟,吃得健康的前提,首先是吃得安心。

参考文献:

Pesticides in Your Produce? Probably.|ScientificAmerican

内容来自: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