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8日,甘肃省榆中县园子乡小岔村的黄土坡上,224块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国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于此正式建成发电,这座装机容量10千瓦的电站,让海拔2600米、远离大电网的山村彻底告别了煤油灯时代,130户农户的286盏荧光灯同时亮起,5000名村民见证了“阳光变电能”的奇迹。
我国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
“以前写作业靠煤油灯,鼻子总被熏得发黑。现在灯下看书清清楚楚,晚上还能纺线织布。”通电当天,村民们围着亮起的电灯满脸欣喜。这座由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与榆中县水电局联合建成的电站,不仅点亮了民居,更保障了村里诊所、学校等数十个单位的日常用电,结束了当地“白天看太阳,晚上摸黑炕”的历史。
这套当时最先进的能源系统采用36片单晶绒面电池片封装的组件,每块标称功率45峰瓦,200个蓄电池组成200伏储能系统,即便遭遇连续六七天的阴雨天,仍能稳定供电。针对高原强风、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特制的支架结构经过反复测试,可抵御极端天气侵蚀,为后续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数据。
作为当时国内首个实用化光伏电站,它诞生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承接了探索清洁能源应用的重要使命。随着1995年国家大电网延伸至小岔村,这座功勋电站并未退役。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它被迁移至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试验基地并网运行,至今仍保持着6.48千瓦的装机规模,年发电量达6500至7000度,成为我国现存最老的光伏系统“活化石”。
光伏发电为乡村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从这座10千瓦太阳能发电站起步,我国光伏产业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四十年光影流转,如今,我国光伏发电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产业生态。截至2024年底,全国光伏装机容量达8.86亿千瓦,较1985年的试验性电站增长超8万倍,占全国总发电装机的26.5%。从黄土高原的第一缕光伏之光,到如今点亮全球的中国能源名片,光伏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现代化光伏基地
参考来源:《中国能源报》、中新网、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