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药箱里往往储备了很多类型的药物,例如:感冒药、退烧药等,当我们拿起药就吃的时候,很少会想:这些药怎么确定是安全的?那些不合格的药品又是怎么被拦在药箱之内的呢?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不合格的药品是如何被发现的吧!
一、药品正式投入到市场前的流程
药品和人一样,“出生前” 就得接受严格检查,只有证明自己 “天生健康”,才有资格来到这个世界。这个阶段的 “体检”,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简称 “国家药监局”)全程把关,核心是给药品发一张 “身份证”—— 药品注册证书,没这张证的,都是 “黑户”,绝对不能上市。一般情况下,在新药被研发出来时,第一步并不是生产,而是需要由监管部门对图纸进行审核,而图纸需要明确如下问题:这药是给什么病设计的?比如治高血压还是感冒,不能含糊;
用什么做的?所有原料都得列出来,比如中药的药材来源、西药的化学成分,不能有不明成分混进来;怎么保证安全?实验室里已经做过试验,比如在细胞、动物身上测试过药效,证明它能治病,而且不会有致命的副作用:这就像给药品做 “孕前检查”,先排除先天缺陷。在图纸明确后,需要进行小批量的造药,然后再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判断,例如:原料是不是和申报的一样?比如宣称用的是优质中药材,不能实际用劣质品;生产环境干不干净?药品生产车间比医院手术室还严格,空气里的细菌数、灰尘都有硬标准,避免药品被污染;生产步骤对不对?比如西药的化学反应温度、中药的煎煮时间,都得按 “图纸” 来,差一点都可能让药效打折或产生杂质。
在小批量造药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确保能够明确药物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临床试验是药品 “出生前” 最关键的 “体检项目”,相当于让药品在真实的患者身上 “实战演练”,看它到底能不能治病、安不安全。
这个过程分阶段进行,从几十人的小范围测试,到几百上千人的大规模验证,每一步都有严格规矩:必须经过参与者同意,而且全程有医生盯着,一旦出现严重副作用,比如过敏休克,会立刻停止试验;试验结果要如实上报,不能隐瞒不良反应 —— 比如某款退烧药在试验中发现,少数人吃了会肝损伤,即使药效再好,也可能被直接否决;监管部门会全程监督试验过程,防止研发公司 “作弊”,比如篡改数据、只报优点不报缺点。
二、药品上市后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监测
当药品上市后,并不代表药品就没有问题了。在上市后,可能因运输过程中的储存不当以及个别企业更换生产工艺等,导致合格药变成了问题药。所以,应在上市后对药物进行体检,确保药物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在抽检过程中,抽样人员会伪装成普通顾客,去药店、医院买药,然后贴上封条,送到省级以上的药品检测中心;检测中心不知道样品来自哪家企业、哪个批次,只按国家标准检测,避免 “人情干扰”;检测项目比企业自检更严格,除了常规的成分、含量,还会查有没有 “额外添加物”:比如某款宣称 “纯天然” 的减肥中药,可能被查出添加了西药成分,这就是典型的不合格药品。
此外,一些药品存在副作用在试验期间无法被及时地发现的情况,例如:某款药在几千人的试验中没出现过敏,但上市后,几十万、几百万人使用,可能就会有少数人出现严重过敏。这时候,“不良反应监测” 就成了发现问题的关键。医院、药店是 “前哨”:医生发现患者吃某药后出现异常反应(比如皮疹、呕吐),会立刻通过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上报;药师在卖药时,也会提醒患者注意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反馈;普通人也能上报:如果我们自己或家人吃药后感觉不舒服,怀疑是药品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药监局的 “中国药监” APP,或者直接向当地药监局上报:上报时不用怕麻烦,只需说清药品名称、服用时间、出现的症状,剩下的由监管部门去核查;监管部门会 “大数据分析”:系统会自动汇总全国的不良反应报告,如果发现某款药的过敏报告突然增多,会立刻启动调查:比如某款儿童感冒药,短期内收到几十例 “嗜睡严重” 的报告,监管部门会要求企业重新评估安全性,甚至可能限制它的使用范围(比如禁止儿童使用)。
例如:临床上某款应用频次较高的止痛药物,通过对其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发现,长期服用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最终监管部门要求企业在药品说明书上增加 “长期服用需谨慎” 的提示,还限制了最大剂量。
三、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
药品有致命风险(比如含有剧毒杂质),企业必须在 24 小时内启动召回,通知所有药店、医院停止销售,同时通过媒体提醒已经购买的人,不要再使用,尽快退回;风险较低,比如包装破损,但药品本身没问题,企业在 72 小时内召回即可。召回的药品不会被 “翻新再卖”,而是会被集中销毁,常见的销毁措施如下:通过高温焚烧、化学处理等方式,彻底破坏药品成分,防止有人捡回去重新销售。
一般情况下,从药物研发到我们用药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好对药品的体检,并且由相关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例如:监管部门的审核等,而我们每个人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留意用药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从而形成药品安全网。
作者:郝博 鄂尔多斯市检验检测中心